长江三角洲地区冬季能见度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39
作者
周奕珂 [1 ,2 ]
朱彬 [1 ,2 ]
韩志伟 [3 ]
潘晨 [1 ,2 ]
郭婷 [1 ,2 ]
魏建苏 [4 ]
刘端阳 [4 ]
机构
[1] 不详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3] 不详
[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5]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6] 江苏省气象台
[7] 不详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能见度; PM2.5; 气象条件; 多元非线性回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P427.2 [能见度、浑浊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利用Micaps提供的2013和2014年冬季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28个站点的地面常规观测资料、NCEP FNL再分析资料和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PM2.5质量浓度自动检测数据,分析了长三角冬季大气能见度特征,以及空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对能见度的影响.2013年冬季长三角霾天发生频率为53.4%.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表明,PM2.5质量浓度、地表10m风速、500~850h Pa水平风垂直切变、相对湿度、925~1000h Pa垂直温差、850~925h Pa假相当位温差这6个因子能够解释能见度变化的81.6%.气象条件对能见度的作用与污染物浓度相当,热力因子的贡献大约是动力因子的2倍.PM2.5质量浓度越低,空气质量越好,以及相对湿度大于70%时,相对湿度通过气溶胶吸湿增长对能见度的作用越强.考虑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时,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贡献提高了1倍.利用2014年冬季资料验证多元拟合方程,效果较好.
引用
收藏
页码:660 / 66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长江三角洲冬季一次低能见度过程的地区差异和气象条件 [J].
祁妙 ;
朱彬 ;
潘晨 ;
苏继锋 .
中国环境科学 , 2015, (10) :2899-2907
[2]   北京大气能见度和消光特性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J].
王英 ;
李令军 ;
李成才 .
中国环境科学 , 2015, (05) :1310-1318
[3]   南京城区夏秋季能见度与PM化学成分的关系 [J].
沈铁迪 ;
王体健 ;
陈璞珑 ;
蒋自强 .
中国环境科学 , 2015, (03) :652-658
[4]   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 [J].
张人禾 ;
李强 ;
张若楠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 44 (01) :27-36
[5]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霾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J].
史军 ;
崔林丽 .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 (12) :2113-2122
[6]   长江三角洲地区1980~2009年灰霾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 [J].
刘晓慧 ;
朱彬 ;
王红磊 ;
张恩红 .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 (11) :1929-1936
[7]   天津冬季大气能见度与空气污染的相互关系 [J].
姚青 ;
张长春 ;
樊文雁 ;
黄鹤 .
气象科技, 2010, (06) :704-708
[8]   大气气溶胶吸湿性质国内外研究进展 [J].
刘新罡 ;
张远航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0, 15 (06) :808-816
[9]   秸秆焚烧导致南京及周边地区一次严重空气污染过程的分析 [J].
朱彬 ;
苏继锋 ;
韩志伟 ;
尹聪 ;
王体健 .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 (05) :585-592
[10]   珠江三角洲霾天气的近地层输送条件研究 [J].
吴兑 ;
廖国莲 ;
邓雪娇 ;
毕雪岩 ;
谭浩波 ;
李菲 ;
蒋承霖 ;
夏冬 ;
范绍佳 .
应用气象学报, 2008, (01)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