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侏罗山式褶皱构造带的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50
作者
解国爱
贾东
张庆龙
吴晓俊
沈礼
吕赟珊
邹旭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川东地区; 侏罗山式褶皱; 物理模拟; 基底滑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川东地区发育一系列NE走向的侏罗山式褶皱构造,按照褶皱的组合形态,自东向西发育隔槽式褶皱和隔档式褶皱,齐岳山断裂是二者的分界线。本文采取物理模拟手段对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实验研究,选取硅树脂模拟滑脱层,石英砂和微玻璃珠模拟沉积盖层,改变盖层与基底之间摩擦力、盖层的物性、滑脱层的埋藏深度等因素。模拟实验研究表明,滑脱层的深度和盖层性质是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齐岳山断裂以东地区主要是下寒武统膏页岩充当滑脱层,滑脱层埋深较大,地表构造形态表现为隔槽式褶皱;齐岳山断裂以西地区,下二叠统泥质灰岩充当滑脱层,埋深较浅,盖层表现为隔档式褶皱。微玻璃珠是模拟侏罗山式褶皱较好的实验材料,推测川东薄皮构造带形成时候以塑形变形为主。
引用
收藏
页码:773 / 788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的成因:来自砂箱实验的认识 [J].
王瑞瑞 ;
张岳桥 ;
解国爱 ;
许怀智 .
地质学报, 2011, 85 (09) :1409-1419
[2]   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带形成机理分析 [J].
张岳桥 ;
施炜 ;
李建华 ;
王瑞瑞 ;
李海龙 ;
董树文 .
地质学报, 2010, 84 (09) :1300-1315
[3]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的数值模拟及成因探讨 [J].
张必龙 ;
朱光 ;
胡召齐 ;
向必伟 ;
张力 ;
陈印 .
地质论评, 2009, 55 (05) :701-711
[4]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带形成时代:不整合面的证据 [J].
胡召齐 ;
朱光 ;
刘国生 ;
张必龙 .
地质论评, 2009, 55 (01) :32-42
[5]   川渝湘鄂薄皮构造带多层拆离滑脱系的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对构造变形样式的控制 [J].
颜丹平 ;
金哲龙 ;
张维宸 ;
刘少峰 .
地质通报, 2008, (10) :1687-1697
[6]   四川盆地东北部前陆褶皱-冲断带盐相关构造 [J].
汤良杰 ;
郭彤楼 ;
余一欣 ;
金文正 ;
李儒峰 ;
周雁 .
地质学报, 2007, (08) :1048-1056
[7]   渝东构造样式分析与成因解析 [J].
徐政语 ;
李大成 ;
卢文忠 ;
林舸 ;
刘池阳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 (01) :15-22
[8]   川东高陡构造成因地质模式与含气性分析 [J].
李忠权 ;
冉隆辉 ;
陈更生 ;
路中侃 ;
段新国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2, (06) :605-609
[9]   川东地区层滑参数系统研究 [J].
李本亮 ;
孙岩 ;
朱文斌 ;
郭继春 ;
温世红 .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1, (01) :29-33+3
[10]   川鄂湘边区褶皱构造样式及其成因机制分析 [J].
颜丹平 ;
汪新文 ;
刘友元 .
现代地质, 2000, (01) :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