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的成因:来自砂箱实验的认识

被引:17
作者
王瑞瑞 [1 ,2 ]
张岳桥 [3 ]
解国爱 [2 ]
许怀智 [4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4]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关键词
大巴山; 弧形构造; 砂箱实验; 先存边界; 砥柱; 滑脱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基于砂箱实验方法,本文对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多种要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大巴山弧形构造的形成,这些要素包括:早期伸展背景下形成的弧形边界、两侧基底地块的砥柱作用、底部滑脱层等。此外,北大巴山早期的伸展构造对随后挤压背景下的构造组合可能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结合前人研究,大巴山弧形构造的演化可分为五个阶段:①晋宁期,汉南、神龙架和黄陵地块快速隆升,形成"砥柱";②古生代伸展环境形成了初始的弧形边界;③中晚三叠世大陆碰撞造山使得构造反转,可能形成了大巴弧的雏形;④在中晚侏罗世陆内造山作用及先成弧成边界、前缘两地块的阻挡、底部滑脱层等因素的控制下形成了大巴弧形构造;⑤白垩纪后,大巴山弧形构造受晚期走滑断层改造。
引用
收藏
页码:1409 / 141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形成与两侧隆起的关系:FT和(U-Th)/He低温热年代约束 [J].
许长海 ;
周祖翼 ;
常远 ;
GUILLOT Franois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 40 (12) :1684-1696
[2]   秦岭造山带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生代构造变形 [J].
胡健民 ;
施炜 ;
渠洪杰 ;
陈虹 ;
武国利 ;
田蜜 .
地学前缘, 2009, 16 (03) :49-68
[3]   大巴山前陆叠加构造力学特征的模拟研究 [J].
武红岭 ;
施炜 ;
董树文 ;
田蜜 .
地学前缘, 2009, 16 (03) :190-196
[4]   秦岭南缘大巴山褶皱-冲断推覆构造的特征 [J].
董云鹏 ;
查显峰 ;
付明庆 ;
张茜 ;
杨钊 ;
张燕 .
地质通报, 2008, (09) :1493-1508
[5]   四川盆地复合盆山体系的结构构造和演化 [J].
沈传波 ;
梅廉夫 ;
徐振平 ;
汤济广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7, (03) :288-299
[6]   四川盆地东北部前陆褶皱-冲断带盐相关构造 [J].
汤良杰 ;
郭彤楼 ;
余一欣 ;
金文正 ;
李儒峰 ;
周雁 .
地质学报, 2007, (08) :1048-1056
[7]   弧形构造研究进展 [J].
李岩峰 ;
曲国胜 ;
张进 .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07) :708-715
[8]   南大巴构造带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J].
裴振洪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3) :269-274
[9]   大巴山侏罗纪叠加褶皱与侏罗纪前陆 [J].
董树文 ;
胡健民 ;
施炜 ;
张忠义 ;
刘刚 .
地球学报, 2006, (05) :403-410
[10]   四川盆地北部大巴山山前带构造样式与变形机制 [J].
汪泽成 ;
赵文智 ;
徐安娜 ;
李登华 ;
崔瑛 .
现代地质, 2006, (03) :429-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