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扭)性动力学环境下动力机制转换与板内沉降坳陷形成

被引:5
作者
郑建京 [1 ]
苏龙 [1 ,2 ]
刘兴旺 [1 ,2 ]
杨鑫 [1 ,2 ]
孙国强 [1 ,2 ]
张顺存 [1 ,2 ]
刘玉虎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压(扭)性动力环境; 板内沉降坳陷; 动力机制转换;
D O I
10.16539/j.ddgzyckx.2009.01.015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中国大陆自海西构造运动末期-印支构造运动初期,各主要洋盆基本碰撞关闭并褶皱成山,焊接为统一大陆板块,构成中新生代山-盆体系,形成在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夹持作用下,以板内构造特点发展演化的格局。板内盆地是指中国大陆在二叠纪末(或三叠纪初)大洋板块关闭,焊接为一体的大陆板块全部或基本转为陆相沉积时期的重要构造类型。中国西北区中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进程归属汇聚板缘洋壳俯冲或碰撞构造动力远距离传递影响下的板内构造动力学和运动学作用范畴。文章通过对中国西北部中新生代盆地在压性、压扭性动力场环境中,不同类型原型盆地(或坳陷)的沉降运动轨迹和方式,及其形成、演化过程的构造及沉积层系蕴育的构造运动学过程遗迹及后期演化、改造的证据研究,探索盆-山耦合动力系统的构造运动学过程及其对构造变形体系的制约机制,以揭示中国西部盆-山耦合体系构造动力学机制及其动力转换。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1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从周缘盆—山耦合区带剖面结构特征分析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 [J].
邢强 ;
朱有乾 ;
方琳浩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03) :372-376
[2]   库车前陆盆地东秋里塔格构造带构造分段特征 [J].
金文正 ;
汤良杰 ;
王清华 ;
余一欣 ;
万桂梅 ;
杨文静 ;
彭更新 ;
雷刚林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7, (03) :300-307
[3]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纪的盆地原型与动力学分析 [J].
谢久兵 ;
朱照宇 ;
汪劲草 ;
欧阳婷萍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7, (02) :174-179
[4]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生界原型盆地恢复 [J].
段宏亮 ;
钟建华 ;
马锋 ;
张跃中 ;
李勇 ;
温志峰 .
沉积学报, 2007, (01) :65-74
[5]   准噶尔盆地中生代演化的地层学和沉积学证据 [J].
方世虎 ;
郭召杰 ;
张志诚 ;
徐怀民 ;
刘楼军 .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04) :554-561
[6]   论中国大陆的板内变形机制 [J].
万天丰 ;
赵维明 .
地学前缘, 2002, (02) :451-463
[7]   论陆内造山作用和陆内造山带 [J].
杨志华 ;
李勇 ;
苏生瑞 ;
周义 .
矿物岩石, 2001, (03) :169-172
[8]   论全球性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与造山带 [J].
崔盛芹 .
地学前缘, 1999, (04) :283-293
[9]   初论板内造山带 [J].
张长厚 .
地学前缘, 1999, (04) :295-308
[10]   当前造山带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J].
马文璞 .
地学前缘, 1999, (03) :10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