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颜喀喇断块边界断裂强震活动分析

被引:39
作者
高翔 [1 ,2 ]
邓起东 [2 ]
机构
[1]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巴颜喀喇断块; 走滑断裂; 地震系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断裂带上的地震活动,尤其是现代强震活动,一直是活动构造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的对象也从一条断裂带上的强震活动,发展到多条断裂带所构成的空间内的强震活动和断块的强震活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巴颜喀喇断块的活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巴颜喀喇断块整体运动的角度出发,根据断块周边各条断裂带上1900年以来的历史强震记录(Ms≥7)和现代强震活动,分析了断块的地震活动及其准周期性、震源机制、最大震级以及边界走滑断裂与强震活动的关系,主要的认识有:①1900年以来,地震活动呈现出3个地震系列,即:1923~1937年叠溪—花石峡地震系列、1947~1976年达日—炉霍地震系列和1997年开始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②地震系列之间的时间间隔和每一次地震系列持续时间有较大的差异,达日—炉霍地震系列与前后两次地震系列差别较大,而昆仑—汶川地震系列尚未结束;③经过2次8级和8级以上大地震之后,昆仑—汶川地震系列虽然尚未结束,今后还可能发生较大地震,但是巴颜喀喇断块很可能已经历了本地震系列的大释放阶段,在该地震系列时间范围内大释放阶段之后的地震震级将小于大释放阶段的震级;④走滑断裂是控制巴颜喀喇断块运动的主要边界断裂,走滑型强震是地震系列的主体;⑤印度板块向北存在一个强烈的推挤过程,是使这些边界断裂带从孕震到真正发生强震的重要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青藏高原昆仑—汶川地震系列与巴颜喀喇断块的最新活动 [J].
邓起东 ;
高翔 ;
陈桂华 ;
杨虎 .
地学前缘, 2010, 17 (05) :163-178
[2]   断块大地构造与地震活动的构造物理研究 [J].
马瑾 .
地质科学, 2009, (04) :1071-1082
[3]   断块构造、活动断块构造与地震活动 [J].
邓起东 ;
高翔 ;
杨虎 .
地质科学, 2009, (04) :1083-1093
[4]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发震构造与震前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J].
李志海 ;
马宏生 ;
曲延军 .
中国地震, 2009, 25 (02) :199-205
[5]   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多单元组合模式 [J].
张培震 ;
闻学泽 ;
徐锡伟 ;
甘卫军 ;
王敏 ;
沈正康 ;
王庆良 ;
黄媛 ;
郑勇 ;
李小军 ;
张竹琪 ;
马胜利 ;
冉勇康 ;
刘启元 ;
丁志峰 ;
吴建平 .
科学通报, 2009, (07) :944-953
[6]   关于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思考 [J].
邓起东 .
地震地质, 2008, 30 (04) :811-827
[7]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J].
徐锡伟 ;
闻学泽 ;
叶建青 ;
马保起 ;
陈杰 ;
周荣军 ;
何宏林 ;
田勤俭 ;
何玉林 ;
王志才 ;
孙昭民 ;
冯希杰 ;
于贵华 ;
陈立春 ;
陈桂华 ;
于慎鄂 ;
冉勇康 ;
李细光 ;
李陈侠 ;
安艳芬 .
地震地质, 2008, (03) :597-629
[8]   2008年3月21日于田7.4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J].
尹光华 ;
蒋靖祥 ;
吴国栋 .
干旱区地理, 2008, (04) :543-549
[9]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徐锡伟 ;
闻学泽 ;
陈桂华 ;
于贵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5) :529-542
[10]   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的初步研究 [J].
陈国光 ;
计凤桔 ;
周荣军 ;
徐杰 ;
周本刚 ;
黎小刚 ;
叶友青 .
地震地质, 2007, (03) :657-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