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西部狮子沟—英东构造带构造演化及控藏特征

被引:41
作者
隋立伟 [1 ,2 ,3 ]
方世虎 [2 ,3 ]
孙永河 [1 ]
杨春燕 [4 ]
孟庆洋 [2 ,3 ]
桂丽黎 [2 ,3 ]
陈琰 [4 ]
机构
[1]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中国石油集团盆地构造与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
[4]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 狮子沟—英东构造带; 构造演化; 成藏期次; 成藏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柴达木盆地西部狮子沟—英东构造带近年来陆续获得重要油气发现,油气探明储量超亿吨,勘探潜力巨大,但复杂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下的油气成藏与油气分布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文中通过对构造带不同构造部位的沉降史模拟、地层缩短率计算及构造样式、构造变形特征的综合分析与对比,结合包裹体测温、埋藏史模拟及主成藏期确定,明确了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成藏过程与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1)构造带的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路乐河组(E1+2)—下干柴沟组下段(E13),初始弱断陷期;下干柴沟组上段(E23),快速沉降期;上干柴沟组(N1)—下油砂山组(N12),坳陷期;上油砂山组(N22)至今,构造抬升期。(2)构造带主要经历两次构造活动高峰,其中下干柴沟组(E23)时期构造活动控制了区内主力烃源岩演化。上油砂山组(N22)沉积末期构造变形控制了圈闭的形成及变形规律。(3)英东地区主要是两期成藏,分别发生于下油砂山组(N12)沉积末期和上油砂山组(N22)沉积末期;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油气匹配关系控制了狮子沟—英东构造带的东、西成藏差异与油气分布。
引用
收藏
页码:261 / 27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油气包裹体及其在石油勘探和开发中的应用.[M].刘德汉; 卢焕章; 著.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
[2]  
含油气盆地分析.[M].陆克政主编;.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
[3]  
渤海湾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模式.[M].陆克政等著;.地质出版社.1997,
[4]  
包裹体地球化学.[M].卢焕章等编著;.地质出版社.1990,
[5]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意义 [J].
张涛 ;
宋春晖 ;
王亚东 ;
郑海军 ;
张志高 ;
吴松 ;
孟庆泉 ;
方小敏 .
地学前缘, 2012, 19 (05) :312-321
[6]   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油砂山构造带变形特征及成因模拟 [J].
于福生 ;
王彦华 ;
李学良 ;
李晓剑 ;
冯自成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1, 35 (02) :207-215
[7]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代演化特征与青藏高原隆升 [J].
王亚东 ;
张涛 ;
迟云平 ;
刘艳蕊 ;
张志高 ;
李仕远 ;
方小敏 ;
张跃中 .
地学前缘, 2011, 18 (03) :141-150
[8]   柴达木盆地构造体系特征及其成盆动力学意义 [J].
吕宝凤 ;
张越青 ;
杨书逸 .
地质论评, 2011, 57 (02) :167-174
[9]   沉降史分析方法及研究现状 [J].
李向东 ;
陈刚 ;
李玖勇 ;
何幼斌 ;
张铭记 .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0, 32 (05) :199-203
[10]   平衡剖面反映的柴西新生代变形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 [J].
王亚东 ;
方小敏 ;
张涛 ;
迟云平 ;
刘栋梁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 (06) :28-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