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意义

被引:18
作者
张涛 [1 ,2 ]
宋春晖 [1 ,2 ]
王亚东 [3 ]
郑海军 [4 ]
张志高 [1 ,2 ]
吴松 [1 ,2 ]
孟庆泉 [1 ,2 ]
方小敏 [5 ,1 ,2 ]
机构
[1]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
[2] 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3] 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4] 渤海钻探第一录井公司
[5]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盆地与资源环境研究中心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晚新生代; 构造旋转; 平衡剖面; 柴西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研究是认识整个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机制以及印欧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受控于昆仑山断裂、阿尔金断裂、祁连山断裂的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发育,较完整地记录了高原东北缘的构造变形信息。尤其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变形强烈,晚新生代地层出露完整,是研究其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历史及驱动机制的理想地区。文中应用平衡剖面和古地磁构造旋转方法,结合最新的磁性地层年代,定量恢复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历史。结果表明,在挤压应力的控制下该地区自22 Ma以来,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地层缩短与构造旋转,且其强度呈阶段性增长,具体又可划分为3个阶段:22~9.1 Ma构造活动平静期、9.1~2.65Ma构造变形相对加强期、2.65Ma以来构造变形顶峰期。研究表明,造成柴西地区地层持续缩短和顺时针旋转的关键推动力是印欧板块晚新生代的持续向北推挤、昆仑山—祁曼塔格山向柴达木盆地强烈挤压推覆以及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大规模的复活。
引用
收藏
页码:312 / 32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1]   柴西红沟子地区晚新生代岩石磁学特征及对青藏高原北缘隆升的响应附视频 [J].
张涛 ;
胡思虎 ;
刘栋梁 ;
高军平 ;
孟庆泉 ;
方小敏 ;
宋春晖 .
地质科学, 2010, (04) :987-996
[2]   柴达木西部地区新生代主控断裂演化过程及其意义 [J].
李仕远 ;
王亚东 ;
张跃中 ;
方小敏 ;
王九一 ;
刘栋梁 .
地质科学, 2010, 45 (03) :666-680
[3]   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新近纪构造旋转及其意义 [J].
杨用彪 ;
孟庆泉 ;
宋春晖 ;
胡思虎 ;
张平 ;
刘平 ;
陈传飞 .
地质论评, 2009, 55 (06) :775-784
[4]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断裂类型及油气勘探意义 [J].
王亚东 ;
方小敏 ;
高军平 ;
刘栋梁 ;
张跃中 ;
张伟林 .
地质科学, 2009, 44 (03) :957-965
[5]   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新生代构造旋转及其意义 [J].
刘永前 ;
方小敏 ;
宋春晖 ;
李立立 ;
程彧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9, 33 (02) :189-198
[6]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 [J].
王信国 ;
曹代勇 ;
占文锋 ;
刘天绩 .
现代地质, 2006, (04) :592-596
[7]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地温—地压系统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J].
李鹤永 ;
刘震 ;
党玉琪 ;
马达德 ;
张永庶 ;
张延华 ;
陈艳鹏 .
地质科学, 2006, (04) :564-577
[8]   阿尔金山脉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 [J].
陈正乐 ;
宫红良 ;
李丽 ;
王小凤 ;
陈柏林 ;
陈宣华 .
地学前缘, 2006, (04) :91-102
[9]   阿尔金山中-新生代隆升历史研究进展 [J].
袁四化 ;
刘永江 ;
葛肖虹 ;
任收麦 ;
吴光大 ;
李伟民 ;
刘欢 ;
郭新转 .
世界地质, 2006, (02) :164-171
[10]   与大型走滑断裂相关的旋转 [J].
张拴宏 ;
赵越 .
地质科技情报, 2006, (03) :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