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油砂山构造带变形特征及成因模拟

被引:28
作者
于福生 [1 ]
王彦华 [2 ]
李学良 [1 ]
李晓剑 [1 ]
冯自成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河北省第五地质大队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狮子沟构造带; 变形特征; 成因机制; 物理模拟;
D O I
10.16539/j.ddgzyckx.2011.02.004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地震剖面解释、平衡剖面编制、构造物理模拟等综合研究,认为狮子沟-油砂山构造带具有垂向分层、走向分段变形特征。垂向上以T3地震反射层为界划分为深、浅两个构造层,深层变形样式为正断层组成的地堑、半地堑、反转半地堑组合,浅层变形样式为滑脱断层、冲起背斜构造组合。走向上可划分为狮子沟、油砂山、大乌斯三个构造段,其变形样式分别为深层反转、浅层滑脱垂向叠加组合;深层逆冲、浅层背冲垂向叠加组合;深层背冲、浅层逆冲叠加组合。根据不整合面的空间展布、生长地层的发育时间、构造叠加样式等特点,将狮子沟-油砂山构造带中、新生代演化过程划分为早-中侏罗世裂陷、晚侏罗世-晚白垩世挤压坳陷、古新世-始新世弱裂陷、渐新世-中新世弱挤压、上新世-第四纪强烈挤压等五个阶段。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证实,早期伸展构造受北北东向单侧拉伸作用控制,而晚期挤压构造受北北东-南南西向双侧不均衡挤压作用控制;膏盐层不均衡分布是影响滑脱变形的主控物质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207 / 21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龙门山前缘关口断裂典型构造剖面的物理模拟实验及其变形主控因素研究 [J].
于福生 ;
张芳峰 ;
杨长清 ;
李学良 ;
冯自成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0, 34 (02) :147-158
[2]   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模拟 [J].
于福生 ;
李国志 ;
杨光达 ;
马宝军 ;
陈书平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9, 33 (03) :386-395
[3]   柴达木盆地西南部新生代构造样式及其动力学特征 [J].
倪金龙 ;
王鹏 ;
杜小亮 ;
胡勇 ;
李增学 ;
林玉祥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9, 16 (01) :9-12+111
[4]   青藏高原北缘的隆升时期——来自阿尔金山和柴达木盆地的证据 [J].
袁四化 ;
刘永江 ;
葛肖虹 ;
吴光大 ;
胡勇 ;
郭新转 ;
李伟民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8, (05) :413-421
[5]   昆仑山何时开始隆升 [J].
蔡海磊 ;
蔡雄飞 ;
顾延生 .
海洋地质动态, 2007, (05) :7-10+16
[6]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纪的盆地原型与动力学分析 [J].
谢久兵 ;
朱照宇 ;
汪劲草 ;
欧阳婷萍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7, (02) :174-179
[7]   阿尔金断裂带年代学和阿尔金山隆升 [J].
刘永江 ;
Franz Neubauer ;
葛肖虹 ;
Johann Genser ;
袁四化 ;
李伟民 ;
巩庆林 ;
陈元忠 .
地质科学 , 2007, (01) :134-146+188
[8]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J].
吴光大 ;
葛肖虹 ;
刘永江 ;
袁四化 ;
巩庆林 ;
陈言忠 ;
沈亚 .
世界地质, 2006, (04) :411-417
[9]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J].
徐凤银 ;
尹成明 ;
巩庆林 ;
沈亚 .
中国石油勘探, 2006, (06) :9-16+37+129
[10]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成盆动力学模式 [J].
李相博 ;
袁剑英 ;
陈启林 ;
王琪 ;
李斌 ;
孟自芳 .
石油学报, 2006, (03)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