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构造与现今地应力场三维粘弹性模拟研究

被引:11
作者
范桃园 [1 ,2 ]
陈群策 [1 ,2 ]
吴中海 [1 ,2 ]
龙长兴 [1 ,2 ]
杨振宇 [1 ,2 ]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活动构造; 地应力; 粘弹性; 有限元模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活动断裂极其发育,强震繁发,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MS8.0级地震的发生,使得众多地球科学家认识到有必要更为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该地区的地应力场背景和地球动力学环境.本论文结合活动构造的性质和分布特征,在考虑重力因素的条件下,利用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拟分析青藏高原东缘现今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模拟结果表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持续碰撞和稳定华南块体的阻挡控制着青藏高原东缘总体的动力学环境,主要活动断裂和次一级活动断裂的展布对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不同的构造位置具有不同的地应力场特征,同时决定了相应活动断裂的性质.巴颜喀拉块体的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总体上为东西向;印度板块向北运动过程中对缅甸块体产生的剪切拉伸的作用和南海伸展性的边界使得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在川滇地块发生了偏转,同时造成了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旋转变形.青藏高原东缘在近地表区域由于受到地形地貌的影响,地应力随深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地形梯度较大和块体边界地壳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的区域,如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地壳浅部的地应力随深度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而地势比较平缓和地壳岩石物性比较稳定的地区,由浅到深的地应力变化较小.
引用
收藏
页码:1140 / 114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   中国大陆现今地应力场黏弹性球壳数值模拟综合研究 [J].
范桃园 ;
龙长兴 ;
杨振宇 ;
陈群策 ;
吴中海 ;
邵兆刚 ;
仝亚博 .
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 (04) :1249-1260
[2]   粘弹性数值模拟龙门山断裂带应力积累及大震复发周期 [J].
柳畅 ;
朱伯靖 ;
石耀霖 .
地质学报, 2012, 86 (01) :157-169
[3]   2008年汶川地震近断裂区域变形场的空间分布 [J].
白玉柱 ;
徐锡伟 ;
徐杰 ;
周本刚 .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 (07) :1798-1804
[4]   银川地堑地壳挤压应力场:深地震反射剖面 [J].
酆少英 ;
高锐 ;
龙长兴 ;
方盛明 ;
赵成彬 ;
寇昆朋 ;
谭雅丽 ;
何和英 .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 (03) :692-697
[5]   青藏高原地壳高导层的成因及动力学意义探讨——大地电磁探测提供的证据 [J].
金胜 ;
魏文博 ;
汪硕 ;
叶高峰 ;
邓明 ;
谭捍东 .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10) :2376-2385
[6]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层析成像及汶川地震成因探讨 [J].
韦伟 ;
孙若昧 ;
石耀霖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 40 (07) :831-839
[7]   南海及周围地区的现今构造运动 [J].
李延兴 ;
张静华 ;
周伟 ;
栾锡武 ;
胡新康 ;
张中伏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0, 30 (03) :10-16
[8]   华北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动力学初步研究 [J].
刘峡 ;
马瑾 ;
傅容珊 ;
杨国华 ;
绍志刚 ;
郑智江 .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06) :1418-1427
[9]   华北盆地强震孕育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J].
朱守彪 ;
张培震 ;
石耀霖 .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06) :1409-1417
[10]   库仑应力计算及应用过程中若干问题的讨论——以汶川地震为例 [J].
石耀霖 ;
曹建玲 .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01) :1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