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0 条
我国羁押事实的适用现状及其规范化
被引:8
作者:
谢小剑
机构:
[1]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羁押理由;
羁押事实;
程序性证明;
逮捕;
社会危险性;
D O I:
10.16290/j.cnki.1674-5205.2017.04.018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我国《刑事诉讼法》2012年修改后,形成了通过界定羁押事实,明确羁押理由,以降低未决羁押率的新思路。调查表明,羁押事实的运用实践性强,部分背离了法定羁押事实,其主要集中在有前科、无业、情节恶劣等情形,多为预防性羁押,否定羁押的事实主要为认罪态度好、和解、赔偿等情形。推高未决羁押率的主导因素包括,以外来人员、不退赔等作为强制性羁押事实;实践中羁押事实标准明显低于法定要求;羁押事实认定受制于被害人意见;羁押事实评估随意化;羁押事实以消极、否定性事实表述为主等。然而,实践中将不认罪、不赔偿、不退赃、不和解作为羁押事实,违反了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无业等消极羁押事实与积极妨碍诉讼行为的羁押理由相关性不足;将外来人员、在本地无固定住所作为羁押事实,容易造成地域歧视。未来的改革,应当扬弃实践性羁押事实,构建羁押事实的规范化评估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90 / 200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