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羁押事实的适用现状及其规范化

被引:8
作者
谢小剑
机构
[1]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羁押理由; 羁押事实; 程序性证明; 逮捕; 社会危险性;
D O I
10.16290/j.cnki.1674-5205.2017.04.018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我国《刑事诉讼法》2012年修改后,形成了通过界定羁押事实,明确羁押理由,以降低未决羁押率的新思路。调查表明,羁押事实的运用实践性强,部分背离了法定羁押事实,其主要集中在有前科、无业、情节恶劣等情形,多为预防性羁押,否定羁押的事实主要为认罪态度好、和解、赔偿等情形。推高未决羁押率的主导因素包括,以外来人员、不退赔等作为强制性羁押事实;实践中羁押事实标准明显低于法定要求;羁押事实认定受制于被害人意见;羁押事实评估随意化;羁押事实以消极、否定性事实表述为主等。然而,实践中将不认罪、不赔偿、不退赃、不和解作为羁押事实,违反了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无业等消极羁押事实与积极妨碍诉讼行为的羁押理由相关性不足;将外来人员、在本地无固定住所作为羁押事实,容易造成地域歧视。未来的改革,应当扬弃实践性羁押事实,构建羁押事实的规范化评估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90 / 20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实效研究 [J].
谢小剑 .
法学家, 2016, (02) :136-145+179
[2]   从证据收集看审前羁押——基于A市的实证研究 [J].
熊谋林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6, 19 (02) :141-155
[3]   逮捕率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为背景 [J].
马静华 .
现代法学, 2015, 37 (03) :123-136
[4]   检察机关审查逮捕权异化与消解 [J].
汪海燕 .
政法论坛, 2014, 32 (06) :80-91
[5]   徘徊中前行:新刑诉法背景下的高羁押率分析 [J].
郭烁 .
法学家, 2014, (04) :83-98+178
[6]   论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以新《刑事诉讼法》第93条为出发点 [J].
姚莉 ;
邵劭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3, 31 (05) :151-158
[7]   论羁押理由与羁押事实 [J].
林志毅 .
政法论坛, 2013, 31 (02) :36-43
[8]   逮捕审查制度的中国模式及其改革 [J].
刘计划 .
法学研究, 2012, 34 (02) :122-142
[9]   审查逮捕程序改革的进路——以提高逮捕案件质量为核心 [J].
李昌林 .
现代法学, 2011, 33 (01) :114-122
[10]   论我国批捕权的归属 [J].
谢小剑 .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0, (03) :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