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余震序列北川以北段的震源分布特性与破裂复杂性研究

被引:9
作者
吕坚 [1 ]
王晓山 [2 ]
苗春兰 [3 ]
苏金蓉 [4 ]
靳玉科 [5 ]
机构
[1] 江西省地震局
[2] 河北省地震局
[3]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4] 四川省地震局
[5] 山西省地震局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余震序列; 地震精确定位;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D O I
10.14075/j.jgg.2012.05.026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在采用HYPODD方法对汶川地震序列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利用CAP方法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北川以北段5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讨论了该段的震源分布特征和强余震的破裂复杂性。结果显示,汶川余震序列的震源深度沿龙门山断裂带走向从汶川映秀至平武南坝有逐渐变浅的趋势,且震中沿映秀-北川-南坝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在该断裂带的北川以北段,余震序列具有更次级的分段活动特点,5.5级以上强余震发生在余震带走向的端部或者拐折、错位的部位;7次5.5级以上强余震中有4次以逆冲破裂为主,3次以走滑破裂为主,可能是北川-青川断裂、平武-青川等4条断裂参与了余震活动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1+26 +2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结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定位方法在2008年汶川地震余震序列中的应用 [J].
吕鹏 ;
丁志峰 ;
朱露培 .
地震学报, 2011, 33 (04) :407-419+557
[2]   Uneven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of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and possible mechanism [J].
Li Zhixiong1 .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1, (02) :7-12
[3]   汶川大地震余震序列震源机制的空间分段特征 [J].
王勤彩 ;
陈章立 ;
郑斯华 .
科学通报, 2009, (16) :2348-2354
[4]   汶川地震强余震(Ms≥5.6)的震源机制解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 [J].
郑勇 ;
马宏生 ;
吕坚 ;
倪四道 ;
李迎春 ;
韦生吉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4) :413-426
[5]   汶川8.0级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探 [J].
吕坚 ;
苏金蓉 ;
靳玉科 ;
龙锋 ;
杨雅琼 ;
张致伟 ;
汤兰荣 ;
李超 .
地震地质, 2008, 30 (04) :917-925
[6]   利用P波初动资料求解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震源机制解 [J].
胡幸平 ;
俞春泉 ;
陶开 ;
崔效锋 ;
宁杰远 ;
王艳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6) :1711-1718
[7]   汶川8.0级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研究 [J].
黄媛 ;
吴建平 ;
张天中 ;
张东宁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1242-1249
[8]   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 [J].
王卫民 ;
赵连锋 ;
李娟 ;
姚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5) :1403-1410
[9]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川以北段的基本特征 [J].
李传友 ;
叶建青 ;
谢富仁 ;
郑文俊 ;
韩用兵 ;
刘玉法 ;
王伟涛 ;
魏占玉 ;
赵冬 ;
马保起 ;
任俊杰 .
地震地质, 2008, (03) :683-696
[10]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Ms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研究 [J].
吕坚 ;
郑勇 ;
倪四道 ;
高建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1) :158-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