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初冬一次重污染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18
作者
翟华
朱彬
赵雪婷
潘晨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PM2.5; 气象条件; 潜在源区;
D O I
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18.0439
中图分类号
X51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利用站点气象和PM2.5资料以及NCEP的全球再分析数据集研究了2015年12月17~28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地面弱气压场是此次污染事件发生发展的主要天气背景,而冷空气带来的大风使PM2.5浓度迅速下降,有效清除了PM2.5.区域热力因子和动力因子分析发现,此次过程中大气中低层层结稳定、近地面逆温强,有利于PM2.5和水汽的累积,使其浓度水平升高;对于动力因子来说,较小的通风率和较低的边界层高度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同样使PM2.5浓度上升.两者相比,热力因子对PM2.5浓度值的贡献比动力因子大.结合后向轨迹和排放源分布发现,此次污染过程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的PM2.5主要受来自其西北方向的大陆气团(占46%左右)的影响,这些气团途经高污染排放源并把污染物远距离传输至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后利用PSCF和CWT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污染物的潜在来源进行了分析,发现PM2.5的来源主要集中在安徽、河南、山西、山东以及长江三角洲本地,说明此次过程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污染物浓度受到远距离输送和局地过程的共同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4001 / 400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31]   长江三角洲冬季一次低能见度过程的地区差异和气象条件 [J].
祁妙 ;
朱彬 ;
潘晨 ;
苏继锋 .
中国环境科学 , 2015, (10) :2899-2907
[32]   重庆市冬季PM及气态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与来源 [J].
梁丹 ;
王彬 ;
王云琦 ;
张会兰 ;
李昂 ;
张婉晴 ;
张璇 .
环境科学研究, 2015, 28 (07) :1039-1046
[33]  
Low-Level Temperature Inversions and Their Effect on Aerosol Condensation Nuclei Concentrations under Different Large-Scale Synoptic Circulations.[J].LI Jun;CHEN Hongbin;Zhanqing LI;WANG Pucai;Maureen CRIBB;FAN Xuehua;.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5, 07
[34]   2014年10月中国东部持续重污染天气成因分析 [J].
尉鹏 ;
任阵海 ;
王文杰 ;
苏福庆 ;
高庆先 ;
程水源 ;
张永林 .
环境科学研究, 2015, 28 (05) :676-683
[35]   南京城区夏秋季能见度与PM化学成分的关系 [J].
沈铁迪 ;
王体健 ;
陈璞珑 ;
蒋自强 .
中国环境科学 , 2015, (03) :652-658
[36]   黄山顶夏季气溶胶数浓度特征及其输送潜在源区 [J].
王爱平 ;
朱彬 ;
银燕 ;
金莲姬 ;
张磊 .
中国环境科学 , 2014, (04) :852-861
[37]   2013年元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强霾污染成因分析 [J].
王跃思 ;
姚利 ;
王莉莉 ;
刘子锐 ;
吉东生 ;
唐贵谦 ;
张军科 ;
孙扬 ;
胡波 ;
辛金元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 44 (01) :15-26
[38]   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 [J].
张人禾 ;
李强 ;
张若楠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 44 (01) :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