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构造-地貌形成、气候环境变迁与古人类迁徙的影响

被引:34
作者
葛肖虹 [1 ,2 ]
刘俊来 [2 ]
任收麦 [3 ]
袁四化 [4 ]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4] 防灾科技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多阶段隆升; 中国构造-地貌格架; 气候环境变迁; 古人类迁徙;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1.3 []; P931.2 [构造地貌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0705 ; 070501 ;
摘要
对中国新生代以来构造-地貌形成的认识,必须建立新生代重大环境事件的年代序列,既需要不同地区构造变形、隆升年代学的依据,又需要宏观背景的把握。现今中国大陆构造-地貌格架及相关问题,诸如青藏高原的隆升、西部北西西向盆-山地貌和东部北北东向阶梯状盆-山地貌的形成时代、发育过程等,一直是地学界关注但尚未得到统一认识的一些重要科学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青藏高原隆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隆升年代学和古高程信息的数据,使得对其开展定量分析成为可能。青藏高原何时形成现今的高原面貌?这是国内外学者长期争议的科学问题。笔者从20世纪80年代对柴达木盆地及其邻区开展了20余年研究,发现柴达木作为一个现今的高原盆地经历了青藏高原隆升的全过程,高原隆升和环境变迁的所有事件,在盆地的沉积、构造上都有比较完整的记录,因此它可以作为青藏高原隆升大阶段划分的最佳参考时空坐标,并依此提出古近纪期间(55~24 Ma)青藏高原整体并未隆升;青藏—闽粤高原的初次隆升发生在中新世早—中期(23~17 Ma),上新世晚期—早更新世基本被夷平;形成现今高原面貌的末次快速隆升发生在上新世晚期—早更新世(3.6~0.8 Ma)和中更新世之间。新生代以来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中国构造-地貌格架的形成,直接影响了中国和全球气候环境的变迁以及古人类迁徙的路径,因此需要地质学家、古气候和古人类学家共同探索,对中国及亚洲新生代以来古地貌、古气候变迁的历史和中国古人类的发源与迁徙得出科学的结论。本文通过青藏高原分阶段隆升依据的论证,阐明青藏高原隆升与中国构造地貌形成、气候环境变迁的关系,并探讨中国古人类迁徙的可能路径。
引用
收藏
页码:698 / 714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48 条
[1]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 [J].
葛肖虹 ;
刘俊来 ;
任收麦 ;
袁四化 .
中国地质, 2014, 41 (01) :19-38
[2]   高喜马拉雅的三维挤出模式 [J].
许志琴 ;
王勤 ;
曾令森 ;
梁凤华 ;
李化启 ;
戚学祥 ;
蔡志慧 ;
李忠海 ;
曹汇 .
中国地质, 2013, 40 (03) :671-680
[3]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展望 [J].
葛肖虹 ;
马文璞 ;
刘俊来 ;
任收麦 ;
袁四化 .
中国地质, 2013, 40 (01) :61-73
[4]   敦煌盆地早更新世沉积物粒度分析、36Cl定年及其构造隆升意义 [J].
任收麦 ;
孟婧瑶 ;
林源贤 ;
姜文利 ;
乔德武 ;
何明 ;
左天文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 41 (05) :1380-1388
[5]   西去泥河湾——解读古人类与燕山隆升的历史 [J].
葛肖虹 ;
王敏沛 .
自然杂志, 2010, 32 (05) :294-298+314
[6]   重新厘定“四川运动”与青藏高原初始隆升的时代、背景:黄陵背斜构造形成的启示 [J].
葛肖虹 ;
王敏沛 ;
刘俊来 .
地学前缘, 2010, 17 (04) :206-217
[7]   奠边府走滑断裂带的构造特征、遥感解译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J].
唐渊 ;
刘俊来 ;
TRAN My Dung ;
宋志杰 .
地质学报, 2009, 83 (10) :1401-1414
[8]   大陆边缘反S状造山带三维模式兼论青藏高原结构与隆升 [J].
李东旭 .
地质力学学报, 2007, (01) :31-41
[9]   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 [J].
葛肖虹 ;
任收麦 ;
马立祥 ;
吴光大 ;
刘永江 ;
袁四化 .
地学前缘, 2006, (06) :118-130
[10]   36Cl断代法应用于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的构造事件研究 [J].
任收麦 ;
葛肖虹 ;
杨振宇 ;
林源贤 ;
胡勇 ;
刘永江 ;
Johann GENSER ;
Andrea BRIESER .
地质学报, 2006, (08) :1110-1117+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