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绳海槽中部28ka以来陆源物质输入和古环境演化的生源组分记录

被引:11
作者
窦衍光 [1 ]
杨守业 [1 ]
唐珉 [2 ]
刘振夏 [3 ]
余华 [3 ]
机构
[1]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2]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
[3]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
冲绳海槽; 陆源物质; 生源组分; 古生产力; 古环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21 [海洋沉积];
学科分类号
070704 ; 0709 ;
摘要
沉积物中有机碳、生物碳酸盐和生物硅等生源组分的埋藏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海洋古生产力的控制,常常被用作古生产力的替代指标。本文利用TOC、生物硅及CaCO3等生源组分探讨冲绳海槽中部DGKS9604孔(28°16.64′N,127°01.43′E;水深766m;柱长10.76m)距今28ka以来陆源物质输入和古环境演化对海洋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季风较强的末次冰期晚期(28~22kaB.P.),长江直接输运大量的陆源营养物质进入冲绳海槽,古生产力较高;在末次盛冰期(LGM,22~18kaB.P.),虽然河口距离海槽区更近,但大陆流域降水匮乏,河流入海径流量偏低导致海槽陆源营养物质明显减少,生产力降低,表现在生物硅和有机碳堆积速率明显降低;冰消期早期生产力与末次盛冰期相比并未明显降低,此阶段气候回暖,大陆流域降雨增加,陆源物质输入相对较高。全新世早期,古生产力快速下降,既反映海平面降低,陆源物质输入减少,还可能与冰消期寡营养盐的黑潮在海槽加强有关。DGKS9604孔CaCO3含量及堆积速率变化的总体趋势与有机碳和生物硅相反,表现为末次冰期晚期低,冰消期以来逐渐升高,一方面反映陆源物质输入的稀释作用;另一方面与黑潮加强致使钙质生物生产力增强有关。此外,15~7kaB.P.期间CaCO3含量及其堆积速率有几次明显降低,可能对应黑潮减弱、陆源冲淡水较强的环境事件。
引用
收藏
页码:236 / 24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LGM时期气候背景下中国区域植被变化对东亚夏季降水影响的模拟 [J].
韩余 ;
赵平 ;
周国兵 .
第四纪研究, 2009, 29 (06) :1071-1077
[2]   中国东部陆架沉积环境对末次冰盛期以来海面阶段性上升的响应 [J].
李广雪 ;
刘勇 ;
杨子赓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9, 29 (04) :13-19
[3]   全新世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海水温度和初级生产力对黑潮变迁的响应 [J].
黄小慧 ;
王汝建 ;
翦知湣 ;
王吉良 .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 (06) :652-661
[4]   南海北部4万年以来有机碳和碳酸盐含量变化及古海洋学意义 [J].
李丽 ;
王慧 ;
罗布次仁 ;
贺娟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8, 28 (06) :79-85
[5]   末次冰期以来南海北部物源及古环境变化的有机地球化学记录 [J].
周斌 ;
郑洪波 ;
杨文光 ;
李丽 ;
王慧 .
第四纪研究, 2008, (03) :407-413
[6]   近3000cal.aB.P.以来东海东北部环境异常及其与全新世ElNio活动的可能联系 [J].
常凤鸣 ;
李铁刚 ;
庄丽华 ;
阎军 .
第四纪研究, 2008, (03) :472-481
[7]   南冲绳海槽7000aB.P.以来基于长链不饱和烯酮指标的古海洋生产力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J].
南青云 ;
李铁刚 ;
陈金霞 ;
于心科 ;
李青 .
第四纪研究, 2008, (03) :482-490
[8]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黄海暖流系统的演化 [J].
李铁刚 ;
江波 ;
孙荣涛 ;
张德玉 ;
刘振夏 ;
李青 .
第四纪研究, 2007, (06) :945-954
[9]   冲绳海槽近3.5万a来陆源物质沉积通量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孟宪伟 ;
杜德文 ;
刘焱光 ;
韩贻兵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7, (05) :74-80
[10]  
Quaternary biogenic opal recor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Linkages to East Asian monsoon, global ice volume and orbital forcing[J]. WANG RuJian1, JIAN ZhiMin1, XIAO WenShen1, TIAN Jun1, LI JianRu1, CHEN RongHua2, ZHENG YuLong2 & CHEN JianFang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Ge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2 The Key Laboratory of Submarine Geoscience,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Hangzhou 310012,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