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诉讼法》制度设计中认罪认罚从宽的证明

被引:6
作者
唐清宇 [1 ,2 ]
机构
[1] 四川大学法学院
[2]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法学院纠纷解决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
关键词
新《刑事诉讼法》; 认罪认罚从宽; 证明;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解读2018年新《刑事诉讼法》中认罪认罚从宽的制度设计,可以发现在认罪认罚从宽案件的证明上可能存在证明对象难以明确、证明标准难以厘清以及证明方法难以把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与传统"绝对真实"的证据真实观话语、司法者繁简难分的裁判认知习惯以及高度抽象的证明标准规范有重大关联。因此,需要在对新《刑事诉讼法》的解释和适用过程中针对认罪认罚从宽重构一种适中化、具体化的刑事证明方式并建立以程序和证明方法为主导的证明实现机制,同时还需要完善保障机制,以防范该证明体系带来的错误定罪副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91 / 9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反思过度客观化的重罪案件证据裁判 [J].
左卫民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9, 37 (01) :112-122
[2]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效率实质及其实现机制 [J].
秦宗文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7, 20 (04) :30-41
[3]   认罪协商程序:模式、问题与底线 [J].
胡铭 .
法学, 2017, (01) :169-177
[4]   论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标准 [J].
孙远 .
法律适用, 2016, (11) :14-19
[5]   “印证”证明模式反思与重塑:基于中国刑事错案的反思 [J].
左卫民 .
中国法学, 2016, (01) :162-176
[6]   比较法视野中的刑事证明方法与程序 [J].
周洪波 .
法学家, 2010, (05) :30-48+176
[7]   印证与自由心证——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模式 [J].
龙宗智 .
法学研究, 2004, (02) :10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