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分布

被引:41
作者
马瑞萍 [1 ,2 ]
刘雷 [2 ]
安韶山 [1 ,2 ]
党廷辉 [1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群落; 森林地带; 草原地带;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4 [土壤结构];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有机碳是形成土壤团聚体的重要物质,植被群落通过有机残体的输入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从而通过影响团聚体的形成而影响土壤结构。为探究不同植被群落对土壤结构改良的意义,对黄土丘陵区森林带和草原带的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森林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大于草原带,森林带植被群落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辽东栎群落>人工刺槐群落>狼牙刺群落,草原带植被群落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人工沙棘群落>达乌里胡枝子+茭蒿群落>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群落;(2)土壤活性有机碳和腐殖质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在两种植被带之间基本相同,相同植被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高于腐殖质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3)森林带土壤>0.25 mm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草原带土壤>0.25 mm团聚体含量,各种形态的有机碳随着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增大有机碳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或者随着团聚体粒级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2~0.25 mm和<0.25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最高;(4)草原带每种植被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空间差异性较大,辽东栎群落各种形态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差异性都较大,<0.25 mm团聚体腐殖质碳含量大于其他粒径;(5)草原带人工沙棘群落土壤各种形态有机碳在土壤剖面上的含量差异很小,其他各植被群落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大于10~20 cm土层。
引用
收藏
页码:324 / 33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研究进展 [J].
刘中良 ;
宇万太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02) :447-455
[2]   宁南山区退耕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J].
程曼 ;
成毅 ;
安韶山 .
水土保持研究 , 2010, (05) :142-147
[3]   高黎贡山土壤腐殖质特性与团聚体数量特征研究 [J].
王晶 ;
何忠俊 ;
王立东 ;
龙兴智 ;
和顺荣 ;
王建忠 ;
郭琳娜 ;
洪常青 .
土壤学报, 2010, 47 (04) :723-733
[4]   延河流域典型物种分布预测模型比较研究 [J].
曹剑侠 ;
温仲明 ;
李锐 .
水土保持通报, 2010, 30 (03) :134-139
[5]   植被恢复土壤抗蚀性响应及其评价研究 [J].
张笑培 ;
杨改河 ;
王和洲 ;
杨慎骄 ;
宗洁 .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10, (03) :352-355
[6]   云雾山草原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 [J].
华娟 ;
赵世伟 ;
张扬 ;
马帅 .
生态学报, 2009, 29 (09) :4613-4619
[7]   不同形态的有机碳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及耕作的影响 [J].
李楠 ;
蒋先军 ;
曹良元 .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1 (03) :126-130
[8]   不同粒径土壤活性有机碳测定方法的探讨 [J].
刘合明 ;
杨志新 ;
刘树庆 .
生态环境, 2008, 17 (05) :2046-2049
[9]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分布的影响 [J].
谢锦升 ;
杨玉盛 ;
陈光水 ;
朱锦懋 ;
曾宏达 ;
杨智杰 .
生态学报, 2008, (02) :702-709
[10]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中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J].
安韶山 ;
张玄 ;
张扬 ;
郑粉莉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7, (06) :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