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热液体系成矿流体演化及其金属元素气相迁移研究进展

被引:49
作者
冷成彪 [1 ,2 ]
张兴春 [1 ]
王守旭 [1 ,3 ]
秦朝建 [1 ]
吴孔文 [1 ,2 ]
任涛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
金属元素气相迁移; CO2; 岩浆—热液体系;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9.01.004
中图分类号
P595 [元素地球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从火山喷气、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金属元素在蒸汽相中的溶解及在蒸汽/卤水相的分配实验等方面概述了有关金属元素气相迁移及CO2在成矿过程中作用的研究现状。火山喷气的凝结物中高浓度的Cu、Zn、Pb、As、Ag和Au,以及斑岩型矿床中低密度流体包裹体(蒸汽相)中硫化物矿物的存在,预示着上述金属是以蒸汽相搬运的。金属元素在蒸汽相中溶解实验研究表明,金属元素在蒸汽相中以[Me Xm·(H2O)n]水合物的形式存在,其溶解度随着H2O逸度和HCl逸度的增大而增加;熔体—流体体系分配实验研究揭示,NaCl—H2O体系中存在蒸汽—卤水相分离,在含S条件下Au、As等元素通常以HS-离子络合物的形式优先溶于蒸汽相,Fe、Zn、Pb、Mn、Cs等元素以Cl-离子络合物的形式优先富集于卤水相;Cu在富S热液中优先进入蒸汽相,在富Cl贫S热液中通常富集于卤水相,表明Cu在岩浆热液中是以HS-和Cl-两种络合物的形式迁移的。CO2在Au、Cu等金属元素迁移和沉淀过程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NaCl—H2O体系相分离,并且促使HS-络合物在蒸汽相富集以及调节成矿流体的酸碱度。斑岩型Cu—Au矿床的矿化过程可概括为3个阶段:高侵位的斑岩分异出的少量岩浆流体主要形成了青磐岩化带和部分钾硅化带,矿化通常不成规模;深部岩浆房早阶段去气作用分异出的岩浆流体主要在斑岩体早期钾化基础上叠加蚀变并形成广泛的浸染状矿化和石英—硫化物细脉,在斑岩体上部形成高级泥化带并形成低温热液型Cu—Au矿化,此阶段为主矿化期;深部岩浆房晚阶段去气作用形成的岩浆流体可能主要使斑岩体和部分围岩形成绢英岩化,并伴随晚期石英—(方解石)—硫化物脉的沉淀。
引用
收藏
页码:100 / 112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滇西北普朗斑岩铜矿锆石离子探针U-Pb年龄:成矿时限及地质意义 [J].
王守旭 ;
张兴春 ;
冷成彪 ;
秦朝建 ;
马德云 ;
王外全 .
岩石学报, 2008, 24 (10) :2313-2321
[2]   滇西北雪鸡坪斑岩铜矿流体包裹体初步研究 [J].
冷成彪 ;
张兴春 ;
秦朝建 ;
王守旭 ;
任涛 ;
王外全 .
岩石学报, 2008, 24 (09) :2017-2028
[3]   滇西北中甸普朗斑岩铜矿流体包裹体初步研究 [J].
王守旭 ;
张兴春 ;
秦朝建 ;
石少华 ;
冷成彪 ;
陈衍景 .
地球化学, 2007, (05) :467-478
[4]   不同类型热液金矿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J].
陈衍景 ;
倪培 ;
范宏瑞 ;
F Pirajno ;
赖勇 ;
苏文超 ;
张辉 .
岩石学报, 2007, (09) :2085-2108
[5]   斑岩铜矿研究中若干问题探讨 [J].
芮宗瑶 ;
张洪涛 ;
陈仁义 ;
王志良 ;
王龙生 ;
王义天 .
矿床地质, 2006, (04) :491-500
[6]   云南普朗印支期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岩石学及年代学特征 [J].
曾普胜 ;
李文昌 ;
王海平 ;
李红 .
岩石学报, 2006, (04) :989-1000
[7]   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埃达克质斑岩含矿性:源岩相变及深部过程约束 [J].
侯增谦 ;
孟祥金 ;
曲晓明 ;
高永丰 .
矿床地质, 2005, (02) :108-121
[8]   初论陆-陆碰撞与成矿作用——以青藏高原造山带为例 [J].
侯增谦 ;
吕庆田 ;
王安建 ;
李晓波 ;
王宗起 ;
王二七 .
矿床地质, 2003, (04) :319-333
[9]   埃达克岩:斑岩铜矿的一种可能的重要含矿母岩——以西藏和智利斑岩铜矿为例 [J].
侯增谦 ;
莫宣学 ;
高永丰 ;
曲晓明 ;
孟祥金 .
矿床地质, 2003, (01) :1-12
[10]   论斑岩铜矿的成因 [J].
陈文明 .
现代地质, 2002, (01)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