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大陆主要活动块体的现今构造应力数值模拟

被引:7
作者
戴黎明 [1 ,2 ]
李三忠 [1 ,2 ]
楼达 [3 ]
索艳慧 [1 ,2 ]
刘鑫 [1 ,2 ]
余珊 [1 ,2 ]
周淑慧 [3 ]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2]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
亚洲大陆; 活动块体; 构造应力; 有限元法;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13.02.028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亚洲大陆晚新生代和现代构造变形以活动地块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在统一构造格局下不同地块间具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和速度。为了研究这些具有不同运动学性质块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构造变形特征,基于亚洲大陆的总体构造格局构建了二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模拟结果,对比已知GPS数据、震源机制解以及地质调查数据等,定量分析了大陆内部主要活动地块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亚洲大陆现今构造变形特征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我国的西部陆块内,由于周边一系列近EW向弧形活动构造带的存在,导致其内部次级块体运动速率的衰减,从而进一步导致应力环境的变化,由青藏中部的挤压-拉张环境逐渐转变为塔里木、天山地区的完全挤压环境;在西伯利亚地块和印度板块的联合挤压作用下,华北地块上地壳的应力表现为较弱的挤压环境,而在该种应力环境下块体内部伸展构造的成因很可能与其深部的动力学环境有关;华南地块的运动方向与台湾造山带相反,从而形成一个秦岭—大别造山带以南的较强烈的挤压-拉张区;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菲律宾俯冲板块的联合挤压作用下,巽他地块作为华南地块和印支地块的逃逸窗口,表现出以婆罗洲、南海为中心近圆弧形的弱挤压区以及环绕挤压区外缘挤压-拉张区的应力分布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469 / 483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46 条
  • [1] 东亚及其大陆边缘新生代构造迁移与盆地演化
    索艳慧
    李三忠
    戴黎明
    刘鑫
    周立宏
    [J]. 岩石学报, 2012, 28 (08) : 2602 - 2618
  • [2] 中国大陆构造变形高精度大密度GPS监测——现今速度场
    李强
    游新兆
    杨少敏
    杜瑞林
    乔学军
    邹蓉
    王琪
    [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2, 42 (05) : 629 - 632
  • [3] 中国大陆现今地应力场黏弹性球壳数值模拟综合研究
    范桃园
    龙长兴
    杨振宇
    陈群策
    吴中海
    邵兆刚
    仝亚博
    [J]. 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 (04) : 1249 - 1260
  • [4] 青藏高原腹地东西分区和界带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动力学响应
    滕吉文
    张洪双
    孙若昧
    闫雅芬
    张雪梅
    杨辉
    田有
    张永谦
    阮小敏
    [J].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 (10) : 2510 - 2527
  • [5] 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在整体运动吗?
    陈小斌
    臧绍先
    魏荣强
    [J].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 (07) : 1750 - 1757
  • [6] 印度板块挤压驱动龙门山断裂带活动的三维数值模型
    戴黎明
    李三忠
    陶春辉
    李西双
    刘鑫
    索艳慧
    周淑惠
    周永刚
    高武斌
    [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 26 (01) : 41 - 51
  • [7] 俯冲带耦合作用对苏门答腊地区应变场影响的三维数值模拟
    戴黎明
    李三忠
    陶春辉
    李西双
    刘鑫
    索艳慧
    楼达
    [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08) : 1837 - 1851
  • [8] 蒙古—贝加尔地区上地幔小尺度对流及地球动力学意义
    熊熊
    单斌
    王继业
    郑勇
    [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07) : 1594 - 1604
  • [9] 渤海湾盆地形成与华北克拉通破坏
    李三忠
    索艳慧
    戴黎明
    刘丽萍
    金宠
    刘鑫
    郝天珧
    周立宏
    刘保华
    周均太
    焦倩
    [J]. 地学前缘, 2010, 17 (04) : 64 - 89
  • [10] 华北盆地强震孕育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朱守彪
    张培震
    石耀霖
    [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06) : 1409 -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