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褶皱带构造发育深度层次与变形样式

被引:8
作者
徐汀滢
季建清
涂继耀
刘志成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川东褶皱带; 变形样式; 深度层次; 构造脱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地壳上层的结构特征和变形样式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远远大于其在水平维度上的分异。川东褶皱带自晚古生代以来地史演化统一、地层展布稳定,之后新生代盆、山演化分异幅度较大,使得不同深度的地层和基底得以出露,不同地壳深度层次的构造样式得以展示,这为研究应力的垂向分异,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本文基于地壳垂直方向上变形几何的不守恒、构造脱耦以及构造层次的概念,通过野外构造现象的详细解析、野外脆性破裂产状统计、断裂之间交切关系以及活动性质观察等综合分析,结合遥感图像研究,对川东褶皱区隔挡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形成提出了新的解释模型。以华蓥山与齐岳山为界,川东褶皱带被分为3个呈叠置关系的区域。研究表明华蓥山以西(I区)没有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变形深度最小(<2 km);华蓥山与齐岳山之间(Ⅱ区)构造样式为在北北东向剪切作用下形成的陡立构造面理,变形深度为2~5 km;而齐岳山以东(Ⅲ区)的构造样式是发育轴向北东的宽缓褶曲,变形深度为4~6.6 km。研究分析后得出,川东褶皱带在晚古生代以来,没有经历过大幅度的地壳垂向运动和明显的旋转运动,而白垩纪以后,发育了早期北北东向和晚期北东向的两期构造变形。Ⅱ、Ⅲ两区的构造样式发育于同一应力场(北西—南东主应力场),而晚期北东向断裂活动是形成上述3个区域呈现出断块并置的原因。另外,由于后期不同断块抬升和剥露的差异,使3个区域迥异的构造样式呈现在地表。这一认识对研究油气相关的构造圈闭、固体多金属矿产相关的矿床深度问题以及大地构造学等问题都有创新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788 / 807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逆序断裂的发育特征与地震反射识别 [J].
陶涛 ;
季建清 ;
周立宏 ;
王金铎 ;
付立新 ;
袁淑琴 ;
包项 .
地质科学, 2010, 45 (02) :380-394
[2]   渤海湾盆地沉积层中X型共轭断裂的发育特征与油气意义 [J].
包项 ;
季建清 ;
陶涛 ;
周立宏 ;
王金铎 ;
付立新 ;
袁淑琴 .
地质科学, 2010, (02) :395-410
[3]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带形成时代:不整合面的证据 [J].
胡召齐 ;
朱光 ;
刘国生 ;
张必龙 .
地质论评, 2009, 55 (01) :32-42
[4]   郯庐断裂带早新生代的活动性质研究 [J].
徐芹芹 ;
季建清 ;
王金铎 ;
王振兰 ;
韩文功 ;
于建国 .
地质科学, 2008, (02) :402-414
[5]   湘西花垣—张家界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与ESR定年 [J].
谢建磊 ;
杨坤光 ;
马昌前 .
高校地质学报, 2006, (01) :14-21
[6]   郯庐断裂带古新世—早始新世左旋走滑活动的反射地震证据 [J].
韩文功 ;
季建清 ;
王金铎 ;
于建国 ;
张新钰 ;
余绍立 .
自然科学进展, 2005, (11) :1383-1388
[7]   鄂西—渝东区膝折构造 [J].
丁道桂 ;
郭彤楼 ;
翟常博 ;
吕俊祥 .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03) :205-210
[8]   雪峰山安化—溆浦断裂带变形特征及ESR定年 [J].
杨奎锋 ;
杨坤光 ;
马昌前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 (03) :263-269
[9]   渝东构造样式分析与成因解析 [J].
徐政语 ;
李大成 ;
卢文忠 ;
林舸 ;
刘池阳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 (01) :15-22
[10]   川东高陡构造成因地质模式与含气性分析 [J].
李忠权 ;
冉隆辉 ;
陈更生 ;
路中侃 ;
段新国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2, (06) :605-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