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MS7.0级地震余震序列重新定位及构造意义

被引:29
作者
陈晨 [1 ,2 ]
胥颐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地震定位; 龙门山断裂带; 地震构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利用四川省地震台网的震相数据和双差定位方法对芦山MS7.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根据余震分布确定了发震断层的位置和断层面的几何特征,并对余震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芦山MS7.0级地震的震中位于30.28°N、102.99°E,震源深度为16.33km.余震沿发震断层向主震两侧延伸,主要分布在长约32km、宽约15~20km、深度为5~24km的范围内.地震破裂带朝西南方向扩展范围较大,东北方向略小,余震震级随时间迅速衰减.震源深度剖面清晰地显示出发震断层的逆冲破裂特征,推测发震断层为大川—双石断裂东侧约10km的隐伏断层.该断层走向217°、倾向北西,倾角约45°,产状与大川—双石断裂相比略缓,它们同属龙门山前山断裂带的叠瓦状逆冲断层系.受发震断裂影响,部分余震沿大川—双石断裂分布,西北方向的余震延伸至宝兴杂岩体的东南缘,与汶川地震的破裂带之间存在50km左右的地震空区,有可能成为未来发生强震的潜在危险区.
引用
收藏
页码:4028 / 403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近远震波形反演2013年芦山地震震源参数 [J].
谢祖军 ;
金笔凯 ;
郑勇 ;
葛粲 ;
熊熊 ;
熊诚 ;
许厚泽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 43 (06) :1010-1019
[2]   2013年芦山7.0级地震的动态破裂过程 [J].
刘成利 ;
郑勇 ;
葛粲 ;
熊熊 ;
许厚泽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 43 (06) :1020-1026
[3]   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其与汶川地震关系讨论 [J].
徐锡伟 ;
陈桂华 ;
于贵华 ;
程佳 ;
谭锡斌 ;
朱艾斓 ;
闻学泽 .
地学前缘, 2013, 20 (03) :11-20
[4]   芦山7.0级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与震源机制解特征 [J].
吕坚 ;
王晓山 ;
苏金蓉 ;
潘林山 ;
李正 ;
尹利文 ;
曾新福 ;
邓辉 .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 (05) :1753-1763
[5]   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及其与汶川8.0级地震的关系 [J].
杜方 ;
龙锋 ;
阮祥 ;
易桂喜 ;
宫悦 ;
赵敏 ;
张致伟 ;
乔慧珍 ;
汪智 ;
吴江 .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 (05) :1772-1783
[6]   四川芦山7.0级强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 [J].
张广伟 ;
雷建设 .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 (05) :1764-1771
[7]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初步结果 [J].
王卫民 ;
郝金来 ;
姚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 (04) :1412-1417
[8]   芦山4.20地震破裂过程及其致灾特征初步分析 [J].
张勇 ;
许力生 ;
陈运泰 .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 (04) :1408-1411
[9]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一个高角度逆冲地震 [J].
曾祥方 ;
罗艳 ;
韩立波 ;
石耀霖 .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 (04) :1418-1424
[10]   用非均匀速度模型对汶川8.0级地震余震重新定位 [J].
黄晓萍 ;
朱介寿 ;
曹家敏 ;
黄玉婷 ;
蒋科植 ;
王成 ;
江晓涛 ;
杨宜海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9 (03) :328-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