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秸秆全量还田的产量与环境效应及其调控

被引:54
作者
王德建 [1 ]
常志州 [2 ]
王灿 [1 ]
张刚 [1 ]
张斯梅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稻麦; 秸秆还田; 增产机制; 秸秆腐解; 环境效应;
D O I
10.13930/j.cnki.cjea.150237
中图分类号
S141.4 [堆肥、沤肥];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摘要
秸秆还田是一项土壤培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但稻秆还田经济效益低、增产效应不显著以及一些环境负效应,影响了该措施的推广。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研究工作,综述了国内外近期的相关研究进展,就稻麦秸秆全量还田的产量效应、秸秆腐解特性与环境效应及其调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稻麦产量,且增产效应随还田时间延长而增加;稻季麦秸/油菜秸的腐解率在50%66%,其N、P、K养分释放率分别为42%58%、55%68%和92%98%;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农田碳固定、减少径流损失,但也增加了稻田甲烷排放、氨挥发以及渗漏的养分损失。提高秸秆还田效益的调控措施有:增加稻麦前期氮肥施用比例,适当减少总的氮肥、磷肥用量,大幅减少钾肥用量;秸秆尽量在麦季还田、稻季采用湿润灌溉可减少甲烷排放。
引用
收藏
页码:1073 / 108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84 条
[1]  
麦秸秆全量还田对稻田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 许轲,刘萌,陈京都,顾海燕,戴其根,马克强,江峰,何理.应用生态学报. 2015(02)
[2]   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与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J].
崔新卫 ;
张杨珠 ;
吴金水 ;
彭福元 .
土壤通报, 2014, 45 (06) :1527-1532
[3]   砂姜黑土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的固碳效应分析 [J].
李玮 ;
乔玉强 ;
陈欢 ;
杜世州 ;
赵竹 ;
曹承富 .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 (05) :756-761
[4]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田田面水不同形态氮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J].
王静 ;
郭熙盛 ;
王允青 ;
吕国安 .
水利学报, 2014, 45 (04) :410-418
[5]   秸秆还田对小麦碳氮转运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J].
张传辉 ;
杨四军 ;
顾克军 ;
顾东祥 ;
石祖梁 ;
张斯梅 ;
常志州 .
华北农学报, 2013, (06) :214-219
[6]   麦秆还田配施不同腐秆剂对水稻产量、秸秆腐解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J].
李继福 ;
鲁剑巍 ;
李小坤 ;
任涛 ;
丛日环 ;
杨文兵 ;
鲁明星 ;
刘克芝 .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35) :270-276
[7]   不同秸秆及绿肥浸提液对水稻的化感作用研究 [J].
魏云霞 ;
鲁剑巍 ;
李小坤 ;
薛欣欣 ;
刘晓伟 ;
徐正伟 .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30) :18-22
[8]   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生长及稻田氧化还原物质的影响 [J].
金鑫 ;
蔡林运 ;
李刚华 ;
侯朋福 ;
王绍华 .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3, (05) :80-85
[9]  
Methane emissions from rice fields under continuous straw return in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J]. Pengfu Hou,Ganghua Li,Shaohua Wang,Xin Jin,Yiming Yang,Xiaoting Chen,Chengqiang Ding,Zhenghui Liu,Yanfeng Ding.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3(09)
[10]   秸秆还田固碳增汇效果研究进展 [J].
罗龙皂 ;
李渝 ;
蒋太明 .
湖北农业科学, 2013, 52 (10) :2238-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