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相烃源岩生排烃机制及生排烃效率差异性——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为例

被引:42
作者
蔡希源
机构
[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
优质烃源岩; 生排烃机制; 生排烃效率; 断陷盆地;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湖相断陷盆地所形成的烃源岩具有强烈的非均一性,而东营凹陷作为该类盆地的典型代表,其主力烃源岩是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Es4(上))、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Es3(下))和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Es3(中)),它们来自于咸水和淡水两种沉积环境。在沉积相与有机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比了3套地层中普通烃源岩[有机碳含量(TOC)<2%]和优质烃源岩(TOC>2%)残留液态烃产率、生烃潜力指数的演化特征,分析了排烃机制和排烃效率的差异性。由于沉积环境和埋深的不同,3套烃源岩的生排烃潜力、效率均有明显不同,相比较而言,各自的优质烃源岩是供烃成藏的主要贡献者,体现在该类烃源岩不但能形成更充足的物质基础,而且其多层理的结构也利于排烃。此外,针对不同的沉积环境总结了排烃模式。咸水环境烃源岩存在低熟和成熟两个生烃阶段,其排烃周期长、排烃效率高;而淡水环境烃源岩只存在成熟生烃阶段,其排烃周期短、排烃效率较低。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对资源量的贡献最大,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次之,而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最小。
引用
收藏
页码:329 / 334+345 +34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辽东湾地区深层烃源岩排烃特征及资源潜力 [J].
马行陟 ;
庞雄奇 ;
孟庆洋 ;
姜福杰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1, 32 (02) :251-258
[2]   泥质烃源岩中蒙皂石与有机质的水桥结合作用——来自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的证据 [J].
卢龙飞 ;
蔡进功 ;
刘文汇 ;
腾格尔 ;
胡文瑄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1, 32 (01) :47-55+63
[3]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北带丰深1井区深层沙四下古油藏与天然气成因 [J].
李延钧 ;
宋国奇 ;
李文涛 ;
郭瑞超 ;
杨显成 ;
陈义才 ;
罗文军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 31 (02) :173-179
[4]   湖相烃源岩排烃差异性模拟研究——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沙三段为例 [J].
张守春 ;
张林晔 ;
查明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9, 16 (06) :32-35+112
[5]   东营凹陷古近系异常高压的形成与岩性油藏的含油性研究 [J].
张善文 ;
张林晔 ;
张守春 ;
刘庆 ;
朱日房 ;
包友书 .
科学通报, 2009, 54 (11) :1570-1578
[6]   生烃潜力法在排烃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J].
马中振 ;
庞雄奇 ;
孙俊科 ;
戴国威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1 (01) :14-18+182
[7]   用渗流法研究东营凹陷烃源岩压实排油特点 [J].
包友书 ;
张林晔 ;
张守春 ;
刘庆 ;
孔祥星 .
石油学报, 2008, (05) :707-710
[8]   生烃潜力法研究烃源岩排烃特征的原理及应用 [J].
祝厚勤 ;
刘平兰 ;
庞雄奇 ;
姜振学 .
中国石油勘探, 2008, (03) :5-9+8
[9]   油型气的形成机理及其源岩生烃潜力恢复 [J].
熊永强 ;
耿安松 ;
张海祖 ;
刘金钟 ;
李忠惠 .
天然气工业, 2004, (02) :11-13+2
[10]   排油气门限的基本概念、研究意义与应用 [J].
庞雄奇 ;
陈章明 .
现代地质, 1997, (04) :103-110+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