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亚洲碰撞:从挤压到走滑的构造转换

被引:114
作者
许志琴 [1 ,2 ,3 ]
王勤 [2 ]
李忠海 [1 ]
李化启 [1 ]
蔡志慧 [1 ]
梁凤华 [1 ]
董汉文 [1 ]
曹汇 [1 ]
陈希节 [1 ]
黄学猛 [1 ]
吴婵 [1 ]
许翠萍 [1 ]
机构
[1]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印度-亚洲碰撞; 喜马拉雅造山带; 青藏高原东南缘; 逆冲断层; 走滑断裂; 拆离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青藏高原的生长、两倍于正常地壳厚度的巨厚陆壳体,以及大量青藏高原腹地的物质沿着大型走滑断裂朝东、东南、西的方向逃逸。印度-亚洲碰撞如何造成板块汇聚边界由挤压到走滑的构造转换对认识大陆岩石圈的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喜马拉雅造山带及青藏东南缘55Ma以来的构造、变质、岩浆记录,发现高喜马拉雅的挤出起始于始新世加厚的喜马拉雅造山带中—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受控于渐新世以来同期发育的向南逆冲和平行造山带的韧性伸展,并建立了高喜马拉雅"三维挤出"构造模式。晚始新世以来,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的物质通过"岩石圈横弯褶皱和壳内解耦"的运动学机制,围绕东构造结发生顺时针旋转并向青藏高原东南缘逃逸。结合东南亚板块重建的资料,我们认为:印度-亚洲的"陆-陆碰撞"到印度洋板块-亚洲东南大陆的"洋-陆俯冲"的转换是导致从印度-亚洲主碰撞带的挤压到青藏东南缘走滑转换的根本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 / 23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85 条
  • [1] 从洋壳俯冲到陆壳俯冲和碰撞:来自羌塘中西部地区榴辉岩和蓝片岩地球化学的证据
    张修政
    董永胜
    李才
    解超明
    王明
    邓明荣
    张乐
    [J]. 岩石学报, 2014, 30 (10) : 2821 - 2834
  • [2] 藏南马拉山穹窿佩枯错复合淡色花岗岩体的多期深熔作用
    高利娥
    曾令森
    侯可军
    郭春丽
    唐索寒
    谢克家
    胡古月
    王莉
    [J]. 科学通报, 2013, (27) : 2810 - 2822
  • [3] 青藏高原中的古特提斯体制与增生造山作用
    许志琴
    杨经绥
    李文昌
    李化启
    蔡志慧
    闫臻
    马昌前
    [J]. 岩石学报, 2013, 29 (06) : 1847 - 1860
  • [4] 马拉山穹窿的活动时限及其在藏南拆离系-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形成机制的应用
    张进江
    杨雄英
    戚国伟
    王德朝
    [J]. 岩石学报, 2011, 27 (12) : 3535 - 3544
  • [5] 青藏高原东南缘点苍山-哀牢山杂岩带中片麻岩的变质演化及深熔作用特征
    王舫
    刘福来
    刘平华
    [J]. 岩石学报, 2011, 27 (11) : 3280 - 3294
  • [6] 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
    许志琴
    杨经绥
    李海兵
    嵇少丞
    张泽明
    刘焰
    [J]. 地质学报, 2011, 85 (01) : 1 - 33
  • [7] 藏南也拉香波早渐新世富钠过铝质淡色花岗岩的成因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高利娥
    曾令森
    刘静
    谢克家
    [J]. 岩石学报, 2009, 25 (09) : 2289 - 2302
  • [8] 特提斯喜马拉雅打拉花岗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戚学祥
    曾令森
    孟祥金
    许志琴
    李天福
    [J]. 岩石学报, 2008, 24 (07) : 1501 - 1508
  • [9] 用陆块旋转解释藏东南渐新世—中新世伸展作用——来自点苍山及邻区变质核杂岩的证据
    刘俊来
    曹淑云
    翟云峰
    宋志杰
    王安建
    修群业
    曹殿华
    高兰
    管烨
    [J]. 地学前缘, 2007, (04) : 40 - 48
  • [10]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中的石榴辉石岩——印度大陆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至80~100km深度的证据
    张泽明
    郑来林
    王金丽
    赵旭东
    石超
    [J]. 地质通报, 2007, (01) : 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