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油田剩余油分布——水下分流河道岔道口剩余油富集

被引:52
作者
林承焰 [1 ]
余成林 [1 ]
董春梅 [1 ]
王友净 [1 ]
刘卫 [1 ]
麻成斗 [2 ]
刘洪涛 [2 ]
宋彪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油藏地质重点实验室
[2]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七采油厂
关键词
高含水期油田; 河流三角洲; 水下分流河道岔道口; 剩余油; 形成机制; 新领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27 [采收率研究];
学科分类号
082002 ;
摘要
中国老油田已陆续进入开发中后期,大量剩余油因储层强非均质性的影响而滞留地下,成为了实现老油田稳产的重要物质基础。高含水条件下剩余油潜力区预测是一项高度综合性的研究难题,此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一直在持续向前发展,但在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上出现了简单化的趋势。通过对松辽盆地大庆油田外围的葡北油田葡Ⅰ油组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除了通常对剩余油潜力区的认识之外,发现并提出了湖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岔道口是一种新型的剩余油的有利富集区这一新认识,并从处于岔道口位置的油井开发响应和挖潜效果进行了剩余油分布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从岔道口剩余油富集机制来看,该处储层特征具有明显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砂体厚度相对较大;②夹层较发育;③沉积结构及组合类型复杂;④水下分流河道岔道口与水下分流主河道的主体部位直接连通。水下分流河道岔道口是一种以前研究中未曾提及的剩余油富集新领域,在该处聚集的剩余油属于首次发现。作为一种新的剩余油类型的提出,对与河流三角洲储层相关的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829 / 83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我国油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 [J].
李阳 .
石油学报, 2007, (03) :75-79
[2]   准确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提高油田注水采收率研究 [J].
韩大匡 .
石油学报, 2007, (02) :73-78
[3]   长堤断裂带北部地区剩余油控制因素与挖潜对策 [J].
王友净 ;
林承焰 ;
董春梅 ;
高建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4) :12-16
[4]   夹层及物性遮挡带的成因及其对油藏的控制作用——以准噶尔盆地莫西庄地区三工河组为例 [J].
王延章 ;
林承焰 ;
董春梅 ;
娄国全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03) :319-321+325
[5]   孤岛油田馆陶组河流相储层隔夹层成因研究 [J].
束青林 .
石油学报, 2006, (03) :100-103
[6]   陆相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藏采收率的影响——以冀东高尚堡和胜利永安镇油藏为例 [J].
尹志军 ;
鲁国永 ;
邹翔 ;
杨志鹏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1) :106-110+117
[7]   礁灰岩油藏隔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J].
岳大力 ;
吴胜和 ;
林承焰 ;
王庆如 ;
李燕 ;
衡立群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5) :113-117
[8]   松辽坳陷深水湖盆层序界面特征及低位域沉积模式 [J].
辛仁臣 ;
蔡希源 ;
王英民 .
沉积学报, 2004, (03) :387-392
[9]   储集层的两种精细对比方法讨论 [J].
刘波 ;
赵翰卿 ;
于会宇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06) :94-96+11
[10]   潜山油藏内幕隔层及断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 [J].
张淑娟 ;
刘大听 ;
罗永胜 .
石油学报, 2001, (06) :5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