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抗蚀性变化

被引:32
作者
王佩将 [1 ,2 ]
戴全厚 [1 ]
丁贵杰 [1 ]
程富东 [1 ]
机构
[1] 贵州大学林学院
[2] 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土壤抗蚀性; 植被恢复; 喀斯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运用时空互代法,以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坡耕地与人工林为对照,通过室内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其土壤抗蚀性。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质、>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0.05 mm粉黏粒含量、<0.001 mm黏粒含量和结构性颗粒指数可以作为评价土壤抗蚀性的最佳指标。各样地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大小排序为灌草丛>乔灌过渡林>灌木林>乔木疏林>人工林>草坡>坡耕地。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土壤抗蚀性能最差;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的抗蚀性能先逐渐变好,后逐渐变差,转折点在灌草阶段。以灌草搭配的植被恢复模式可能比较适合喀斯特地区。
引用
收藏
页码:806 / 81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研究 [J].
陈佳 ;
陈洪松 ;
冯腾 ;
王克林 ;
张伟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2, (01) :105-110
[2]   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抗蚀性差异及其评价模型 [J].
郑子成 ;
杨玉梅 ;
李廷轩 .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10) :199-205
[3]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蚀性分析 [J].
付允 ;
贾亚男 ;
蓝家程 .
水土保持研究 , 2011, (05) :5-9
[4]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时空分异及成因[J]. 刘淑娟,张伟,王克林,陈洪松,韦国富.应用生态学报. 2010(09)
[5]   缙云山次生演替植物群落土壤抗蚀性研究 [J].
文卓立 ;
于清 .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25) :13786-13789
[6]   苏南丘陵区主要林分类型土壤抗蚀性分析 [J].
丛日亮 ;
黄进 ;
张金池 ;
王如岩 ;
田月亮 .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08) :1862-1867
[7]   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林土壤抗蚀性演变特征 [J].
薛萐 ;
刘国彬 ;
张超 ;
余娜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15) :3143-3150
[8]   黄丘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粒分形特征及抗蚀性演变 [J].
朱冰冰 ;
李占斌 ;
李鹏 ;
薛萐 .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09, 25 (04) :377-382
[9]   重庆南川岩溶山区土壤抗蚀性变化及预测模型研究 [J].
王春晓 ;
谢世友 ;
王灿 .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9, 30 (06) :756-760
[10]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抗蚀与细沟侵蚀演变 [J].
韩鲁艳 ;
贾燕锋 ;
王宁 ;
焦菊英 .
土壤, 2009, 41 (03) :483-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