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山脊壶穴的冰川融水成因——兼与施雅风院士商榷

被引:19
作者
吕洪波 [1 ]
任晓辉 [2 ]
许民 [2 ]
欧阳江城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
[2] 赤峰学院环境与资源系
关键词
壶穴; 负球状风化; 冰川融水; 中国东部; 第四纪冰川;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10.05.009
中图分类号
P343.6 [冰川];
学科分类号
070501 ;
摘要
针对施雅风院士新提出的壶穴之"负球状风化"说,笔者特撰文与施老商榷。笔者认为:壶穴的形成并不受花岗岩中节理的控制,也与风化作用无关,不能用"负球状风化"来解释。壶穴是高速旋转水流侵蚀的结果,在中国东部花岗岩山脊上发现的壶穴是第四纪冰川融水侵蚀的标志。近年来观察到的格陵兰冰上湖泊的突然排泄为壶穴的冰川融水成因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壶穴成因争论的本质是中国东部是否曾经发育过第四纪冰川,建议第四纪学界关注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其他地貌标志。韩同林研究员的"冰臼论"促进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的再研究,应当给予积极评价。
引用
收藏
页码:693 / 70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驳施雅风“冰臼”“负球状风化”成因论 [J].
韩同林 .
地质论评, 2010, 56 (04) :538-542
[3]   中国东部黄山的成山过程及其构造意义 [J].
罗照华 ;
李德东 ;
潘颖 ;
黄丹峰 ;
梁涛 .
地学前缘, 2009, 16 (03) :250-260
[4]   浙江缙云县大洋山石鼓尖花岗岩坑穴成因 [J].
朱诚 ;
崔之久 ;
李中轩 ;
高洁 ;
王立新 ;
邬祥林 ;
郑朝贵 ;
沈庆凡 ;
郑献章 .
地理学报, 2008, (07) :735-743
[5]   壶穴、锅穴、冰臼、岩臼等术语的辨析与使用建议 [J].
吕洪波 ;
章雨旭 .
地质通报, 2008, (06) :917-922
[6]   壶穴差异风化或风蚀作用成因质疑 [J].
吕洪波 ;
任晓辉 ;
许民 ;
欧阳江城 .
地质论评, 2008, (02) :192-198+292
[7]   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青山花岗岩臼的特征及成因研究 [J].
孙洪艳 ;
田明中 ;
武法东 .
地质论评, 2007, (04) :486-490+579
[8]   Quaternary glacio-erosional landforms in Laoshan Mountain and their constraints on the origin of Jiaozhou Bay, Qingdao, east of China [J].
吕洪波 ;
颜世永 ;
张跃 .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07, (02) :139-148
[9]   赤峰等地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地貌证据 [J].
吕洪波 ;
任晓辉 ;
杨超 .
地质论评, 2006, (03) :379-385+437
[10]   锅穴一定是第四纪冰川的标志吗? [J].
周尚哲 .
第四纪研究, 2006, (01) :11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