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内汶川Ms8.0级地震的地表变形

被引:12
作者
杨晓平 [1 ]
李安 [1 ]
刘保金 [2 ]
酆少英 [2 ]
陈献程 [1 ]
石金虎 [2 ]
寇昆朋 [2 ]
郭新景 [2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
[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 成都平原; 龙门山; 推覆构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除映秀—北川断裂、灌县—江油断裂上各形成240 km和72 km长的地表破裂带外,可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什邡市师古镇附近形成一条弱地表破裂带.成都平原内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与龙门山区的2条地震破裂带构成倾向北西的叠瓦状逆断裂地震地表破裂系统.野外调查发现,师古镇南肖家院—庆云庵建筑物严重破坏带、水渠跌水、地表褶皱、喷砂和地裂缝带走向30°,延伸长度约7.5 km.探槽开挖表明,地表地震褶皱陡坎下的地层发生弯曲变形,汶川地震使断层上盘的地面和最新地层褶皱隆起0.2 m.TC2探槽中的粘土层底面褶皱隆起0.4m,它可能记录到汶川地震之前另外一次与汶川地震大小相当的古地震事件.浅层地震勘探资料表明,平原区出现地震地表破裂的位置不仅存在晚更新世活动断裂,而且.伴生有第四纪活动褶皱.
引用
收藏
页码:2527 / 253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 [11] 汶川MS8.0地震的地质科学考察数据库简介
    李陈侠
    安艳芬
    于贵华
    徐锡伟
    陈桂华
    王世元
    宫会玲
    杨虎
    郭婷婷
    张兰凤
    [J]. 地震地质, 2008, (03) : 804 - 810
  • [12] 汶川MS8.0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地震构造初步分析
    朱艾斓
    徐锡伟
    刁桂苓
    苏金蓉
    冯向东
    孙晴
    王亚丽
    [J]. 地震地质, 2008, (03) : 759 - 767
  • [13]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徐锡伟
    闻学泽
    叶建青
    马保起
    陈杰
    周荣军
    何宏林
    田勤俭
    何玉林
    王志才
    孙昭民
    冯希杰
    于贵华
    陈立春
    陈桂华
    于慎鄂
    冉勇康
    李细光
    李陈侠
    安艳芬
    [J]. 地震地质, 2008, (03) : 597 - 629
  • [14] 成都平原的晚新生代构造
    李永昭
    郭兵
    [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4) : 371 - 376
  • [15]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张培震
    徐锡伟
    闻学泽
    冉勇康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4) : 1066 - 1073
  • [16]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锦屏造山带的崛起——大型拆离断层和挤出机制
    许志琴
    李化启
    侯立炜
    付小芳
    陈文
    曾令森
    蔡志慧
    陈方远
    [J]. 地质通报, 2007, (10) : 1262 - 1276
  • [17] 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的初步研究
    陈国光
    计凤桔
    周荣军
    徐杰
    周本刚
    黎小刚
    叶友青
    [J]. 地震地质, 2007, (03) : 657 - 673
  • [18] 川西龙门山推覆构造特征及有利油气勘探区块预测
    何鲤
    刘莉萍
    罗潇
    吕志洲
    王应容
    [J].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3) : 247 - 252
  • [19]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走滑挤压作用的沉积响应
    李勇
    周荣军
    Densmore A L
    Ellis M A
    黎兵
    [J]. 沉积学报, 2006, (02) : 153 - 164
  • [20]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发育
    贾东
    陈竹新
    贾承造
    魏国齐
    李本亮
    张惬
    魏东涛
    沈扬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3, (03) : 402 -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