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生活世界:从“回归”到“超越”

被引:9
作者
周序
机构
[1] 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2]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关键词
教育思想; 回归生活世界; 超越生活世界; 胡塞尔; 杜威; 理念辨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0 [教育学];
学科分类号
040101 ; 120403 ;
摘要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我国教育界一个非常时髦的概念。"回归生活世界"这一哲学上的主张源自胡塞尔,胡塞尔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主观性成就"联系起来,强调主观的意义和价值,因而任何从"客观"的、外在的角度为教育拟定的"回归"路径,其实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相违背。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并不是主张在日常生活当中进行教育,日常生活世界并不能取代制度化的教育生活世界。因此,教育活动不能扔掉知识纯讲"回归",也不能抛弃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并用生活来代替课堂,而应该在肯定知识的基础性、客观性价值的同时,吸取胡塞尔和杜威"生活世界"理论的精华,将客观知识和学生的主观感受联系起来,将抽象的知识和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共同予以关注和考虑,从而实现对生活世界的"超越"。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6+64 +6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教育生活世界的构建 [J].
尚靖君 ;
杨兆山 .
外国教育研究, 2012, 39 (10) :13-18
[2]   教学世界对生活世界的观照——兼论“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J].
孟献华 ;
李广洲 .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1 (13) :45-48
[3]   “双基”理论有悖于教育学的现代观念——与李涛同志商榷 [J].
刘晓东 .
全球教育展望, 2010, 39 (11) :19-25
[4]   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J].
郭晋燕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S3) :91-93
[5]   新中国历次课程改革中的“双基”理论与实践探索 [J].
李涛 .
课程教材.教法, 2009, (12) :77-86
[6]   主客体的复归:教育回归生活的本真追求——基于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旨趣之辩略 [J].
张双凤 ;
张祥君 ;
陈兆亮 .
当代教育科学, 2009, (17) :6-8
[7]   现象学精神及其教育学意蕴 [J].
蔡春 .
教育研究, 2009, 30 (08) :44-49
[8]   评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的地位之争 [J].
周序 ;
管浏斯 .
教育学报, 2007, (05) :39-45
[9]   消解与建构——对“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论争的思考 [J].
刘晓伟 .
课程教材.教法 . , 2007, (02) :26-30
[10]   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 [J].
赵文平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6, (04) :7-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