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圈地区精细地壳结构——基于重力场的反演

被引:29
作者
姜文亮
张景发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首都圈地区; 地壳结构; 布格重力异常; 密度界面; 重力建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本文以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作为约束条件,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首都圈地区重力场进行了有效分离,应用Parker位场界面反演法及变密度模型对莫霍界面进行了反演分析,并构建了两条地壳密度结构剖面模型,对该区精细地壳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首都圈地区受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坳、隆相邻,盆、山相间,密度非均匀性,壳内结构与莫霍面埋深相差比较大的地壳分块构造格局.受华北克拉通岩石圈伸展、减薄以及岩浆的上涌底侵作用,首都圈地区莫霍面起伏比较大,莫霍面区域构造方向呈NE—NNE方向,在盆地向太行山、燕山过渡地带形成了莫霍面陡变带;盆地内部莫霍面形成东西向排列、高低起伏的框架,最大起伏约5km,但平均地壳厚度比较小,北京、唐山地区地壳厚度最小约29km,武清凹陷地壳厚度最大约34km.在重力均衡调整作用下,西部太行山区地壳厚度较大,但地壳密度小于华北裂谷盆地内部;中上地壳重力场特征与地表地形及地貌特征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受新生代裂谷作用影响,首都圈中上地壳结构非常复杂,形成了NNE方向为主体的构造单元,断层多下延至中地壳;下地壳发生明显的褶曲构造,表现出高低密度异常相间排列的典型特征;首都圈地区地壳密度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研究认为首都圈地区地震的发生与上地幔顶部及软流层物质的上涌有一定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646 / 1661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47 条
[1]   基于布格重力异常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研究首都圈地区构造特征 [J].
姜文亮 ;
张景发 ;
焦孟梅 ;
路静 .
地质学报, 2010, 84 (04) :457-465
[2]   深部作用在华北中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中的主导性——对断块构造力源机制的讨论附视频 [J].
邵济安 .
地质科学, 2009, (04) :1094-1104
[3]   月球重力异常的小波多尺度分析 [J].
王文睿 ;
李斐 ;
鄢建国 ;
柯宝贵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7) :1693-1699
[4]   华北地区基于噪声的瑞利面波群速度层析成像 [J].
房立华 ;
吴建平 ;
吕作勇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3) :663-671
[5]   华北东北部裂陷盆地与燕山隆起地壳结构 [J].
嘉世旭 ;
张成科 ;
赵金仁 ;
方盛明 ;
刘志 ;
赵俊猛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1) :99-110
[6]   应用布格重力异常研究太行山地区地壳密度结构 [J].
唐新功 ;
陈永顺 ;
严良俊 ;
王璟 .
西北地震学报, 2008, 30 (04) :305-309
[7]   华北克拉通中生代破坏前的岩石圈地幔与下地壳 [J].
翟明国 .
岩石学报, 2008, 24 (10) :2185-2204
[8]   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 [J].
张文朝 ;
杨德相 ;
陈彦均 ;
钱铮 ;
张超文 ;
刘会纺 .
地质学报, 2008, (08) :1103-1112
[9]   首都圈地区莫霍面起伏及沉积层厚度 [J].
罗艳 ;
崇加军 ;
倪四道 ;
陈棋福 ;
陈颙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4) :1135-1145
[10]   黄骅坳陷中区新生代断裂系统及其成因分析 [J].
何书 ;
杨桥 ;
漆家福 ;
王家鼎 .
地质科学, 2008, (03) :53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