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价值及本土化途径

被引:20
作者
何萍 [1 ]
陈松然 [2 ]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2] 华东政法大学
关键词
刑事责任年龄; 恶意补足; 引入价值; 案例指导;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1 [总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近年来,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实施故意杀人、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我国现行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以生理年龄作为唯一标准,不考虑行为人实际心理成熟程度的做法,在犯罪日益低龄化、暴力化的当下,已不能满足法益保障和维护社会治安的实际需要,对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修改完善已势在必行。部分专家学者提出了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建议,但简单地降低责任年龄起点的做法并不能很好地应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因此,若能引入英美法系的"恶意补足年龄"规则,从技术层面对现行最低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进行补充完善,结合目前正在推行的案例指导制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应对犯罪低龄化现象的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3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恶意补足年龄规则本土化适用论 [J].
张颖鸿 ;
李振林 .
中国青年研究, 2018, (10) :41-48
[2]   对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的商榷 [J].
余敏 ;
何缓 .
中国检察官, 2018, (08) :15-19
[3]   对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争论的再思考 [J].
司伟攀 .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17, (06) :60-67
[4]   触法行为干预与二元结构少年司法制度之设计 [J].
姚建龙 ;
孙鉴 .
浙江社会科学, 2017, (04) :41-50+157
[5]   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问题之应对——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为借鉴 [J].
郭大磊 .
青年研究, 2016, (06) :51-59+92
[6]   浅议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否应该降低 [J].
李育兵 .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16, (04) :53-58
[7]   刑事责任年龄下限问题研究——兼论将“强制教养”纳入刑事诉讼法特别程序 [J].
张文秀 .
社会科学论坛, 2016, (05) :207-217
[8]   论“恶意补足年龄”对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补充适用 [J].
刘芳真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5 (02) :77-80
[9]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对动画片选择的关系分析 [J].
孙冬梅 ;
付云霞 .
学理论, 2010, (11) :163-164
[10]   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J].
吴家林 .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4)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