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酱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

被引:31
作者
乔鑫 [1 ]
付雯 [1 ]
乔宇 [2 ]
黄红霞 [1 ]
康旭 [1 ]
汪超 [1 ]
李冬生 [1 ,3 ]
机构
[1] 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2]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
[3] 湖北省食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豆酱; 感官评价; 挥发性化合物; HS-SPME; GC-MS;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S264.2 [常用调味品];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工厂化生产的豆酱SPM04和传统酿制的豆酱SPS06样品进行了初步的感官评价,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吸附并结合气质联用(GC-MS)的方法对两种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化合物61种,SPM04与SPS06豆酱分别为39种和38种,这些化合物包括醇2种、酸1种、醛7种、酮4种、酯13种、酚7种、烷烃8种、含氮杂环化合物5种、呋喃7种、以及其他化合物7种等10类;其中苯甲酸乙酯、苯乙酸乙酯、安息香醛、风信子醛、苯乙醇、麦芽酚、2-乙酰基吡咯和对乙烯基愈创木酚8种化合物在两个样品同时检出,且含量相对比较高,分别占总的风味物质含量的43.1%和48.49%,对豆酱的风味起着重要作用。传统豆酱在色泽、气味和体态方面均优于工业化生产的豆酱。
引用
收藏
页码:222 / 22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黄豆酱的制曲工艺 [J].
杨进 ;
乔鑫 ;
李冬生 ;
康旭 ;
黄红霞 .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0, (01) :90-93
[2]   气相色谱-质谱对天然酿造酱油与配制酱油香气成分的分析比较 [J].
冯笑军 ;
吴惠勤 ;
黄晓兰 ;
李琳 ;
高月明 .
分析测试学报, 2009, (06) :661-665+670
[3]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传统甜面酱中挥发性风味成分 [J].
金华勇 ;
曾灿伟 ;
康旭 ;
李冬生 ;
黄红霞 .
中国酿造, 2009, (05) :152-154
[4]   传统发酵豆酱与商品豆酱养分及微生物多样性比较 [J].
高秀芝 ;
王小芬 ;
李献梅 ;
王慧 ;
易欣欣 ;
崔宗均 .
食品科学, 2009, 30 (03) :222-226
[5]   传统发酵豆酱发酵过程中养分动态及细菌多样性 [J].
高秀芝 ;
王小芬 ;
李献梅 ;
王慧 ;
李梦莹 ;
张薇 ;
崔宗均 .
微生物学通报, 2008, (05) :748-753
[6]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测定酱油香味成分条件的优化 [J].
程劲松 ;
王承明 ;
丁晖 ;
张晓磊 ;
阎玉林 ;
张英 ;
周芹 ;
吴谋成 .
食品工业科技, 2008, (01) :69-71
[7]   传统豆酱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研究 [J].
赵建新 ;
顾小红 ;
刘杨岷 ;
王利平 .
食品科学, 2006, (12) :684-687
[8]   固相微萃取技术在豆瓣风味物质分析中的应用 [J].
徐琳娜 ;
王璋 ;
许时婴 .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6, (05) :113-116
[9]   食醋风味成分比较研究 [J].
刘杨岷 ;
张家骊 ;
王利平 ;
袁身淑 .
食品与机械, 2005, (05) :47-49+66
[10]   传统陈窖豆豉粑和霉菌型豆豉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研究 [J].
秦礼康 ;
丁霄霖 .
食品科学, 2005, (08) :275-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