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普洱茶香气成分的提取及其微胶囊化技术研究
被引:11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婷
[
1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卓婧
[
1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郭刚军
[
1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朱春华
[
1
]
龚加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龚加顺
[
1
]
周红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周红杰
[
2
]
机构
:
[1]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2]
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
来源
: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8年
/ 06期
关键词
:
普洱茶;
香气成分;
SDE法;
微胶囊化;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TS272 [茶];
学科分类号
:
090203 ;
摘要
:
主要分离鉴定普洱茶陈香味成分,并将其提取物微胶囊化,扩大其用途。提取采用常压水蒸汽蒸馏萃取法(SDE)对普洱茶香气成分进行提取,经气相色谱(GC)和气质联用色谱分析(GC/MS)鉴定,结果表明构成普洱茶的主要香气成分为:氧化芳樟醇Ⅰ(顺式呋喃型)、氧化芳樟醇Ⅱ(反式呋喃型)、2,2,6-三甲基-6-乙烯基四氢吡喃、1,2,3-三甲氧基苯等。同时,本实验以β-环糊精和魔芋胶为壁材对普洱茶香气成分进行微胶囊化;通过正交实验得到微胶囊化最佳包埋工艺为:普洱茶香气成分与壁材的比例为1∶6,β-环糊精与魔芋胶的比例为500∶1,固形物浓度为20%,干燥温度为25℃。
引用
收藏
页码:811 / 81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云南普洱茶特征成分的功能与毒理学评价
[J].
龚加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龚加顺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文品
;
周红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周红杰
;
董兆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第三军医大学军事毒理学教研室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董兆君
;
张以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张以芳
.
茶叶科学,
2007,
(03)
:201
-210
[2]
SDRP和SDE法提取乌龙茶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J]. 陈悦娇,王冬梅,邓炜强,黄巧娟,杨得坡.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S1)
[3]
湖南普洱茶加工技术探讨
[J].
刘七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长沙
刘七成
.
茶叶通讯,
2005,
(02)
:40
-41
[4]
茶叶香精油的同时蒸馏萃取(SDE)法提取效率分析
[J].
张正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安徽农业大学农业部茶叶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张正竹
;
陈玎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安徽农业大学农业部茶叶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陈玎玎
.
中国茶叶加工,
2003,
(01)
:31
-33
[5]
茶叶香气的研究进展
[J].
吕连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大学茶学系
吕连梅
;
董尚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大学茶学系
董尚胜
.
茶叶,
2002,
(04)
:181
-184+190
[6]
香气提取方法对绿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朱旗
;
施兆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施兆鹏
;
任春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任春梅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4)
:292
-294
[7]
绿茶香气不同提取方法的研究
[J].
朱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食科院
朱旗
;
施兆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食科院
施兆鹏
;
任春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食科院
任春梅
.
茶叶科学,
2001,
(01)
:38
-43
[8]
香精香料微胶囊化
[J].
王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无锡轻工大学食品学院
王璐
;
许时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无锡轻工大学食品学院
许时婴
.
食品与发酵工业,
1999,
(03)
:54
-60
[9]
浅谈红茶加工中香气的形成与调控措施
[J].
夏涛,童启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
夏涛,童启庆
.
蚕桑茶叶通讯,
1996,
(04)
:13
-15
[10]
茶叶香气的提取方法
[J].
王华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王华夫
.
中国茶叶,
1987,
(03)
:22
-24
←
1
2
→
共 13 条
[1]
云南普洱茶特征成分的功能与毒理学评价
[J].
龚加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龚加顺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文品
;
周红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周红杰
;
董兆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第三军医大学军事毒理学教研室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董兆君
;
张以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张以芳
.
茶叶科学,
2007,
(03)
:201
-210
[2]
SDRP和SDE法提取乌龙茶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J]. 陈悦娇,王冬梅,邓炜强,黄巧娟,杨得坡.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S1)
[3]
湖南普洱茶加工技术探讨
[J].
刘七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长沙
刘七成
.
茶叶通讯,
2005,
(02)
:40
-41
[4]
茶叶香精油的同时蒸馏萃取(SDE)法提取效率分析
[J].
张正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安徽农业大学农业部茶叶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张正竹
;
陈玎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安徽农业大学农业部茶叶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陈玎玎
.
中国茶叶加工,
2003,
(01)
:31
-33
[5]
茶叶香气的研究进展
[J].
吕连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大学茶学系
吕连梅
;
董尚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大学茶学系
董尚胜
.
茶叶,
2002,
(04)
:181
-184+190
[6]
香气提取方法对绿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朱旗
;
施兆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施兆鹏
;
任春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任春梅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4)
:292
-294
[7]
绿茶香气不同提取方法的研究
[J].
朱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食科院
朱旗
;
施兆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食科院
施兆鹏
;
任春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食科院
任春梅
.
茶叶科学,
2001,
(01)
:38
-43
[8]
香精香料微胶囊化
[J].
王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无锡轻工大学食品学院
王璐
;
许时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无锡轻工大学食品学院
许时婴
.
食品与发酵工业,
1999,
(03)
:54
-60
[9]
浅谈红茶加工中香气的形成与调控措施
[J].
夏涛,童启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
夏涛,童启庆
.
蚕桑茶叶通讯,
1996,
(04)
:13
-15
[10]
茶叶香气的提取方法
[J].
王华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王华夫
.
中国茶叶,
1987,
(03)
:22
-24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