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沉积充填与兴蒙造山带“软碰撞”的耦合

被引:32
作者
陈安清 [1 ,2 ]
陈洪德 [2 ]
徐胜林 [2 ]
林良彪 [2 ]
尚久宏 [2 ]
机构
[1] 浙江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系海洋资源研究所
[2]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沉积充填; 盆-山耦合; 晚古生代;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兴蒙造山带; 油气;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11.04.001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因大面积富砂成藏而越来越受关注。通过研究沉积充填特征、砂岩碎屑组分、火山沉积物与造山带的关系,认为晚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与兴蒙造山带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盆-山系统。6个超层序的沉积体系展布和层序结构反映了陆表海向陆内坳陷盆地的转化,砂岩组分的Dickinson投点图表明盆地充填物来自北缘再旋回造山带,多期次的火山沉积物暗示盆-山耦合过程中幔/壳圈层间的物质循环与调整。分析表明:晚石炭世—二叠纪初充填的小型河流-三角洲系统是拼合过程中古地体缓冲、间歇性裂谷作用和低幅隆升的结果;二叠纪发育的几期大型浅水河流-三角洲系统与造山带的碰撞加强和旋回性隆升相耦合。兴蒙造山带漫长复杂的俯冲碰撞造山过程充分体现了我国盆-山系统演化过程中小陆块拼合、软弱碰撞、多旋回缝合和陆内构造活动强烈的特点,是鄂尔多斯上古生界克拉通坳陷盆地大型缓坡地貌形成和大面积富砂成藏的关键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953 / 96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 [1] 古亚洲洋和古特提斯洋的闭合时代——论二叠纪末生物灭绝事件的构造起因
    李朋武
    高锐
    管烨
    李秋生
    [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9, 39 (03) : 521 - 527
  • [2] 鄂尔多斯盆地周缘晚古生代火山活动对盆内砂岩储层的影响
    杨华
    杨奕华
    石小虎
    尹鹏
    [J]. 沉积学报, 2007, (04) : 526 - 534
  • [3] 内蒙古中部索伦林西缝合带封闭时代的古地磁分析
    李朋武
    高锐
    管烨
    李秋生
    [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6, (05) : 744 - 758
  • [4]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与多种矿产的耦合成矿特征
    陈刚
    李向平
    周立发
    李书恒
    李向东
    章辉若
    [J]. 地学前缘, 2005, (04) : 535 - 541
  • [5] 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多种能源矿产分布
    邓军
    王庆飞
    高帮飞
    黄定华
    杨立强
    徐浩
    周应华
    [J]. 现代地质, 2005, (04) : 538 - 545
  • [6] 砂岩中的凝灰质填隙物分异特征及其对油气储集空间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二叠系为例附视频
    王建伟
    鲍志东
    陈孟晋
    孙粉锦
    刘锐娥
    赵密福
    孙全元
    [J]. 地质科学, 2005, (03) : 429 - 438
  • [7] 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的地质条件及其特征
    常象春
    王明镇
    郭海花
    [J].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05, (02) : 1 - 5+7
  • [8] “峨眉地裂运动”对扬子古板块和塔里木古板块的离散作用及其地学意义
    罗志立
    雍自权
    刘树根
    赵锡奎
    孙玮
    [J]. 新疆石油地质, 2004, (01) : 1 - 7
  • [9]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
    刘树根
    罗志立
    赵锡奎
    徐国盛
    王国芝
    张成江
    [J]. 地质学报, 2003, (02) : 177 - 186
  • [10] 盆山耦合与沉积盆地成因
    王清晨
    李忠
    [J]. 沉积学报, 2003, (01) : 24 - 30